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十九讲 赣南地方革命武装五攻赣州城

2012-12-20 08:31    来源: 中国赣州网

赣州城墙。

从1929年11月至1930年9月,赣西南地方红军和地方游击队、赤卫队与数十万革命群众紧密联合,曾先后组织发动了八次攻打吉安城与五次攻打赣州城的壮举,其规模之大、声势之雄,空前未有,惊天动地。

1930年3月16日,毛泽东和朱德曾指挥红四军攻打过赣州城,未克而退。同年5月到10月,赣南东河、西河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在中共东河行委和南路行委指挥下,又先后五次攻打赣州城。

第一次攻打赣州城是在5月9日。这次攻打赣州,主要是为配合赣西革命武装第四次攻打吉安。根据中共赣西南特委统一部署,东河行委动员兴国、赣县14万武装群众,向赣州推进,虽未接近赣州城郊,但占据了良口、储潭,扩大了赣县和兴国西北苏区,打通了与赣西的赤色联系。

第二次攻打赣州城在5月下旬。这次主要是为配合赣州城内国民党军第34旅68团兵暴。

国民党滇军第3军12师34旅,从1928年冬起一直在赣西南“进剿”红军,1929年10月又从吉安移防赣州,旅长马崑。该旅辖有67、68、69等3个团。其中68团的青年军官中有不少人曾在朱德任团长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中受过训,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该团部中尉书记官张扬、2连中尉排长王透是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1928年夏,王透赴上海与中央军委接上了关系。中央军委派共产党员彭加伦与王透一起返回江西,并要他们与中共赣西特委和赣南特委取得联系。但待他们返回部队时,中共赣西、赣南特委均先后遭到破坏,关系未能接上。

彭加伦、王透和张扬便在68团独立开展兵运工作。他们成立了中共地下支部,彭加伦任支部书记。地下支部经过考察培养,先后秘密发展党员50余名。地下党员以拜把子、结兄弟、组织“戏社”、“文学研究会”等形式,在青年军官和士兵中宣传革命道理,广交朋友;还以连为单位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士兵互济会,团结广大士兵,抓住时机,组织士兵开展闹饷斗争,激发士兵反抗精神,为武装起义做好发动和准备工作。

1930年3月下旬,68团奉命“进剿”于北桥头根据地,遭到红四军3纵队和红六军2纵队伏击。地下党支部抓住时机发动火线起义,只因红军火力过猛,准备起义的官兵想了许多办法,也未能在阵地上与红军取得联络,得到接应,结果只有几十人带着一门迫击炮投奔到红军队伍,火线起义未获全部成功。

桥头起义后,彭加伦的身份引起旅长马崑的注意。他只好离开68团到达南康龙回,与中共西河行委接上了关系。继任地下支部书记王透,继续秘密发动组织武装起义。

1930年5月,中共赣西南特委要求赣南地方武装攻打和夺取赣州,中共东河行委和西河行委也与68团地下支部取得了联系。于是,决定5月底发动第二次攻打赣州城,配合68团兵暴。

可是,68团兵暴组织工作尚不充分,不能如期举行。同时,赣县七坊和于都马安靖卫团乘兴国革命武装集中攻赣州之机,进犯兴国县城。兴国参加攻打赣州的暴动队伍不得不中途撤回,加上红四军2纵队未按原计划赶来攻城,结果,这次攻打赣州未达到目的。

第三次攻打赣州城在6月7日。这次是为直接配合城内68团兵暴。中共东河行委事先派彭加伦潜回68团,负责策划全团起义。当时,68团驻守西门一带。中共东河行委决定攻城队伍于6月7日晚从西门发起进攻。68团作内应,以手电亮光作信号。7日下午,地下党支部在赣州西门城墙下秘密召开有32名士兵委员会代表参加的会议,布置当晚占领旅部、团部,截断敌人联络,解决67团等行动计划。不料秘密被泄露,兵暴计划被敌发现。当晚,16名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士兵被逮捕,英勇就义,68团被调离西门,集体缴械,西门改由67团接替。王透、张扬和一部分骨干迅速撤出赣州城转入苏区。而城外的攻城队伍却不知情况有变,继续按原定计划发起攻城战斗,遭到守城敌军火力猛烈阻击,不得不撤出战斗。

68团兵暴虽然受挫,地下党组织曾一度停止活动,但党的影响还在,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蒿新胜和进步士兵陈正湘等经过秘密串连,于同年10月乘68团第3营到广东接饷的机会,在大余新城举行起义,200余名士兵投奔红军。

第四次攻打赣州城在7月底。这次也没有成功。

第五次攻打赣州城在8月下旬至9月初。中共南路行委在8月16日就提出了“拿下赣州去完成赣南暴动”等口号,同时决定以新组建的红22军为主力,调集东、西两河各县赤卫武装5万余人紧密配合,发动第五次攻打赣州战斗。战斗行动从8月下旬开始。攻城部队分成数路“昼夜猛攻,退而复骤”。城内敌军和从各县逃来的豪绅地主,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一日数电国民党南京政府告急求援。南京国民党政府急令驻广东南雄的国民党粤军驰援。红22军攻城部队腹背受敌,只得撤围而去。

赣南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五次攻打赣州城与赣西地区的八次攻打吉安城一样,虽然未成功,但是广泛发动了群众,掀起了赣南群众武装斗争的热潮,打开了赣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市委党史办 供稿)

[责任编辑: 刘君]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