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二十讲 赣南苏区的形成和发展

1930年2月,“二七”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赣西南特委,下设中共北路、西路和南路等3个行动委员会,其中中共南路行委领导赣南各县的工作。随后召开的赣南工作会议,确定将中共南路行委领导机关设在于都县。南路行委的领导成员由原中共赣南特委的领导成员组成。
3月下旬,红四军前委派出巡视团到了于都指导工作,根据前委意见和赣西南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决定暂不成立中共南路行委,而在赣南分别成立中共东河、西河两个行动委员会,明确规定中共西河行委的工作受中共东河行委的指导。
中共东河行委于3月下旬正式成立。黎日晖、丛允中先后任书记。行委机关先后设在于都县的步前岗、里仁圩、于都县城和赣县江口等地。东河行委领导范围,包括东河地区的于都、赣县、兴国、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县。主要任务是向东发展打通与闽西苏区的联系,同时将红色区域向赣州推进,夺取赣州。
中共东河行委成立后,立即召开了第一次全委会,传达了“二七”会议精神,对各县工作分别提出了要求。4月下旬,中共赣西南特委发出《关于红色5月工作的通告》,要求赣南必须迅速举行暴动,打通与闽西、东江和赣西赤色区域的联系,并动员组织力量攻打赣州,以响应攻打吉安的号召。为此,中共东河行委召开第二次全委会,决定成立赣南暴动总指挥部,肖大鹏任总指挥,同时分别成立于瑞、安寻、兴赣等三路暴动指挥处。会议要求各县、区委组织暴动队、赤卫队,然后联合西河各县革命力量攻打赣州,夺取全赣南政权。
4月底,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在会昌得知中共东河行委的工作部署,认为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动群众攻打赣州是“唯心空洞”,要求赣南的工作必须把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巩固扩大赤色区域、发展壮大革命武装、迅速完成土地分配工作放在首位,不要匆忙组织攻打赣州行动。中共东河行委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5月12日在于都召开常委扩大会,调整了工作部署。
然而,中共赣西南特委接连催促赣南发动攻打赣州,以配合攻打吉安行动。5月20日,中共东河行委召开第十六次常委会,决定在原有的赣南暴动总指挥部基础上,另在党内成立赣南暴动委员会,丛允中任书记。同时在于都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东河办事处,肖大鹏任主任。
1930年3月,中共西河行委成立后,于4月9日发出行委通告第一号——《河西各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的精神与行委成立》。随后,行委连续发出几个通告,把加强组织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对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导南康、信丰两县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县委和所辖区委;建立健全上犹、崇义和大余等地的党组织;加强了区乡政权和赤色武装及群众团体中的党团组织建设。
与此同时,中共西河行委还抓紧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4月,首先在南康县龙回区进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试点,取得经验后推广到西河各地。5月,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西河办事处,邱达三任主任。信丰、南康两县先后成立县苏维埃政府。
上犹、崇义和南康北部地区,是赣南与赣西赤色区域联系的枢纽。为加强对犹崇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西河行委成立了西河第二路暴动总指挥部,领导了上犹、崇义两县农民武装暴动。
1930年7月,赴上海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委李文林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回到赣西南苏区。8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召开第二次全委会议,传达贯彻了李立三提出的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左”倾盲动错误主张。
为了更好地指挥攻打赣州,李文林在会后来到赣南,宣布将中共东河行委和西河行委合并,成立新的中共南路行委,丛允中任书记。中共南路行委领导机关,先后设在于都县城和赣县江口等地。
在成立中共东河、西河行委的同时,中共赣西南特委在宁都东韶设立了中共东路行委,赣西南特委委员金万邦兼任书记。1930年5月,在东韶设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东路办事处。中共东路行委和东路办事处领导赣东各县的工作,为赣西南与赣东北两个区域的党组织建立联系,争取两块赤色区域连成一片奠定了基础。
从1929年下半年起,特别是1930年上半年,赣南地方革命武装迅速发展壮大。从1929年10月只有1960人、840支枪,到1930年5月发展到14320人、4550支枪。除1929年下半年组建的红23、25、27纵队和寻乌红50团外,1930年上半年,赣南又先后组建起红22、24、26、28纵队。
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四军、红十二军等红军部队,在闽西的长汀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军团总指挥,毛泽东任军团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与此同时,红一军团前委和中共赣西南特委决定,由原红六军政委陈毅负责,将赣南地方红军第22、23、24、26、27、28纵队合编,组建红军第二十二军。
1930年9月,红二十二军在信丰县城校场坝召开大会,正式宣告成立。陈毅任军长,邱达三任政委。全军辖有第1、2、3、4纵队。10月,驻赣州的国民党第12师34旅68团2营200余名官兵在大余县新城起义,加入红二十二军,编为第5纵队。至此,红二十二军共有2000余人、2000余支枪。
1930年10月,中共南路行委等机关从于都迁至信丰嘉定镇。10月28日,党团南路行委在嘉定镇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赣南行动委员会,郭承禄任书记。10月底,赣南行委发出第2号通告,决定迅速将各县赤色武装,绝对集中,编为红军三十五军。11月下旬,红三十五军在信丰县城正式组建,邓毅刚任军长,罗贵波任政委。全军设3个师,暂不设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4个团。后又改设为5个团。
赣西南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央苏区的开辟创建奠定了根基。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红军发展到近4万人。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至此,赣西南苏区地跨赣江两岸,横断江西半壁。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央局。鉴于赣西南苏区已成为全国最大最为巩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苏区与赣西南苏区紧紧相连,也较为巩固,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决定,将全国现有苏区统一划分为赣西南、湘鄂赣、赣东北、湘鄂边、鄂皖边、闽粤赣边和广西左右江等七大苏区,并决定以江西的赣西南苏区为中心区域,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设在赣南根据地。至此,中央苏区初步形成。此后人们把红一方面军所控制的赣南、闽西根据地称为中央根据地或中央苏区。
(市委党史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