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一百讲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之七: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内核。为人民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苏区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革命、奉献给红军、奉献给苏维埃。中央苏区当时脱产的红军部队、苏维埃工作人员和小学教师,共约20万人,平均每20位农民就要供养1名脱产人员,还要保障数额巨大的军需开支,苏区人民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是,苏区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事业,毫不迟疑地承担了这一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能够在苏区时期发展、壮大,与苏区人民无私奉献和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在革命战争年代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当时“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下,苏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起来为保卫红色政权进行顽强的斗争,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党内被尊为“五老”之一的何叔衡跳崖“铁骨铮铮壮烈死”。何叔衡,湖南宁乡人。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11月,进入中央苏区,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被敌人发现,穷追不舍。何叔衡因年老体弱,为不愿拖累同志,临难不苟,纵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用血肉之躯实践了他生前“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杨荣显,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积极响应中央“扩大红军一百万”号召,先后将8个儿子送去参军上前线,后来都壮烈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1934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三版刊发消息,报道了《八弟兄一齐报名当红军》这一感人事迹。“八子参军”是当年赣南苏区儿女扩红参军的一个典型代表。从此,“八子参军”的故事在苏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兴国县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兴国县高兴镇长迳村邱会培,兄弟五人,排行第二。1928年12月20日,邱会培参与领导了兴国农民武装暴动。国民党保安团(“清剿”团)实行报复,烧毁了邱家15间房屋和全部财产。邱会培的二弟邱会平惨遭杀害。老三邱会图,随红军北上抗日,中途牺牲;老五邱会章,参加红军,长征途中牺牲。1930年10月时任中共兴国县委组织部部长邱会培不幸牺牲。他的妻子、女儿、儿子也相继遇害,加上堂兄弟及侄儿4人,合家12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兴国籍革命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义无反顾”。李美群,先后任中共兴国县委妇女部长、少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等职,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苏维埃候补执行委员。1933年,她带头动员新婚不久的丈夫参加红军。次年生下女儿不久,为应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她毫不犹豫地服从革命的需要,毅然将未满月的女儿托付给母亲,自己跨上战马,奔赴前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她服从组织决定,留在赣南苏区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李美群不幸被捕,次年春在狱中病逝,年仅25岁。
于都籍革命烈士马德明“宁为革命牺牲亲生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马德明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兼县游击司令部司令员。1935年3月11日夜晚,因瑞西县委机关所在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马德明率领县委机关干部和游击队数百人突围。他的妻子和哺乳的儿子随行。突围中因受到惊吓,婴儿突然“哇哇”哭叫。马德明铁着心,命令妻子道:“掐死他!”有人急中生智说:“快给孩子喂奶!”孩子的哭声顿时堵住了。为了突围队伍安全,马德明随后说服妻子带着孩子回到娘家隐蔽,不幸就被国民党杀害。1935年6月,马德明在游击战斗中受伤被俘,英勇牺牲。
当年,所有苏区干部没有薪饷,“自带干粮去办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苏区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党和红军能够在极端艰难时期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付出、乐于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忘我工作,让敬业奉献成为时代最强音。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