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九十九讲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之六:争创一流

争创一流是苏区精神的特质。争一流、创一等,既是一种工作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在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中,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言传身教带领下,广大苏区干部都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模范县、乡,成为蜚声苏区的楷模。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及长冈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精神。其中兴国模范县,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1931年12月至1933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兴国县城,兴国县的各项工作得到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兴国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干部,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使全县各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全苏区前列,多次受到苏维埃中央政府、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表扬和毛泽东主席的称赞,成为全苏区学习的榜样,主要体现在“十模范”: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优待红属的模范、推销公债的模范、粮食动员的模范、合作社运动的模范、节省运动的模范、文化教育的模范、干部作风的模范。1932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开展了一场两个月的冲锋工作竞赛,兴国县苏区各级党政干部在工作中深入实际,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创造了党员干部“十带头”(即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属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的好风尚,在竞赛中获得总分第一的成绩。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题写“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同志们,予以褒奖。兴国县长冈乡是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受到毛泽东表扬的两个模范乡之一。毛泽东号召全苏区都要向这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典型学习,提出“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作为我们“巩固的阵地”。
苏区各地形成了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涌现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比如扩红模范瑞金县,春耕模范瑞金武阳区和石水乡,以及瑞金壬田区、兴国上社区、瑞金武阳区石水乡等模范消费合作社,还有兴国县高兴区黄岭乡党支部、胜利县平安区党支部等模范党支部。苏区的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都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为群众作出表率。以扩大红军为例,1932年10月20日至12月20日两个月内,据于都、宁都、兴国等9个县统计,报名参加红军的共有8977人,其中党团员就有4133名,占总数的48%。到了1934年春、夏间,为了带动群众参加红军,完成上级下达的扩红任务,于都、瑞金等县不少区、乡的全体党员、干部,都集体报名参加红军。中央苏区各条战线上的先进模范,都成为苏区各级各类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对苏区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年,正是苏区军民发扬争创一等的精神,以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踊跃支前扩红、发展生产,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涌现出模范兴国县、模范长冈乡等苏区典型,成为广大苏区军民学习的标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仍然需要激扬这种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气魄和干劲,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争做楷模、再创一流。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