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九十八讲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之五:艰苦奋斗

2012-12-19 10:09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要义。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异常艰苦困难。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毛泽东主席严以律己,带头节衣缩食。为了支援前线,他每天改吃两餐,节约一餐口粮送红军。按规定中央政府主席可点3根灯芯,但他只点一根灯芯。干部下乡或开会,连伙食费都不要公家发,“自带干粮去办公”。苏区人民以红薯、青菜充饥,节约粮食支援前线。当时,布匹匮缺,衣着紧张,寒冬腊月,很多人身穿单衣。没有盐吃,只好吃硝盐。

1934年春,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日益激烈,根据地范围日趋缩小,苏区的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面对严峻形势,为全力支援反“围剿”战争,1934年3月1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中央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率先响应。中共中央机关博古、陈云、罗迈、邓颖超、潘汉年、陆定一、毛泽覃等23位外籍同志响应节省运动,给《红色中华》报的信提出:(一)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二)今年公家不发我们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响应红色中华的节省号召!在瑞金工作的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约总会”。大家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当时有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

在中央机关的带动下,中央苏区各省、县、区、乡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红军部队广大指战员和各工厂、企业、商店的工人、店员、职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红色中华》号召,投入节省运动。193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节省运动更广泛深入开展,专门向各级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及后方各军事机关负责同志发出指示信,进一步在全苏区干部群众中开展每人节省三升米支援红军运动。此后,中央苏区群众性节省运动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斗争环境和斗争生活更为艰苦。在那极其险恶困苦的日子里,红军游击队被长期围困在深山老林里,昼伏夜行,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生活极其困难。国民党军“清剿”后,严密控制群众带粮食和油盐上山,红军游击队只好以野果、野菜、草根充饥。饥饿折磨着红军游击队广大指战员。正如陈毅《赣南游击词》所描述:“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水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就是当时处境的真实写照。1936年冬,在大余梅岭被困20多天的生死关头,陈毅满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以誓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写下了气吞山河的不朽诗篇《梅岭三章》。当年,不管多么艰难困苦,苏区军民的革命意志不仅摧不垮,反而磨练得更加坚强,时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苏区时期,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坚韧不拔的韧劲,就不可能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就不可能有中华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就不可能有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赣南、闽西本是偏僻闭塞、经济社会落后的山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就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地区,开辟创建了总面积约有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3万的中央苏区。其版图之大、人口之众,在同时期的全国革命根据地中首屈一指。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的工农业生产、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无不是在条件极差、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艰苦奋斗不仅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期永葆先进本色、凝聚党心民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