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九十六讲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之三:一心为民

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这一宗旨理念,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很明确。在中央苏区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苏区党政干部自觉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为了使贫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在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保卫巩固苏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苏区经济,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为解决苏区内劳动力缺乏问题,组织领导农民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换工队、耕牛站、耕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为解决物资匮乏,保护群众利益,减少私商的中间盘剥,活跃苏区市场,在苏区创办了以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减少剥削、增加收入为目的的各类消费合作社;为了使苏区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党和苏维埃政府在苏区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对苏区儿童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成人实行扫盲教育。这些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为民谋利的实事、大事。
为了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毛泽东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而且把它和革命战争,为群众谋利益联系起来看。在中央苏区初创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在中央苏区战事频繁和政务繁忙中,毛泽东对战士、群众的冷暖温饱,都时时放在心上,给老乡送医送药、车水抗旱、打井找水、割禾挑水、挖茅坑、修路桥等。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为解决当地村民饮水困难带领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开挖的。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等爱民故事,广为传颂。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在为人民谋利益方面,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广大苏区干部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苏区广大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最具体最实际地解决群众每一个困难问题。1933年春,兴国县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马荣海家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盖房子。榔木乡有三四个过去当乞丐的人,到1933年夏天还很穷,缺粮没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捐米捐钱救济他们。红军家属生病有困难,长冈乡政府从消费合作社中借出本钱,组织几个群众运销粮食,赚了一些钱接济他们。1933年5月,兴国县上村、障云两乡发生饥荒,区苏维埃政府立即组织全区各乡粮食调剂局合力救助。毛泽东所作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生动详细地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在会上,表扬了兴国县的苏维埃工作人员,不但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重要性,而且从行动上非常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全国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感叹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苏区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各项事业,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受到苏区群众的真心拥戴。广大群众把革命当作生命,当作无上光荣的旗帜,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历史昭示我们,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我们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