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九十二讲 赣南苏区的特殊重要地位

2012-12-13 08:44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第十一篇章 赣南苏区矗丰碑 苏区精神耀光芒

第九十二讲 赣南苏区的特殊重要地位

  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第一,赣南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核心区域。党的六大以后,全国各地党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红军和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赣南、闽西根据地。赣南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各地区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立起了鼓舞和示范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赣南土地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苏维埃区域3.51万平方公里、苏区人口246万余人。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5个省级苏维埃政府,其中有3个省级苏维埃政府设在赣南苏区。赣南苏区的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首都所在地,是中央苏区及全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指挥中枢,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核心区域。中央苏区党政军群首脑机关都设在红都瑞金,统辖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第二,赣南苏区是探索中国革命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根基。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得以坚持和发展,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深入开展了土地革命。随着红四军向赣南进军,赣南苏区土地革命得以迅速开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赣南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主持制定《兴国县土地法》。为解决土地革命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在赣南苏区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尤其是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及政策提供了客观实际依据。到1930年的上半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地解决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特别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历经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实践,使井冈山斗争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成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三,赣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发展壮大的锤炼主阵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各地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最重要、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这支红军部队经受了中央苏区第一至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烈火锤炼,粉碎了国民党近百万军队的进攻,不仅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支柱作用,成为了红色政权赖以维系的中流砥柱,而且“朱毛红军的经验”被推广到全国其它苏区,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红一方面军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增加,兵种构成、武器装备不断发展改善,后勤物资供应基本得到保障,并且红军战斗力不断提高,积累了进行游击战、运动战的丰富经验,还总结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军队建军原则和战略战术,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第四,赣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治国安民艺术和造就大批治国精英的实验基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进行了人民共和国的首次预演。在赣南苏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创造和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丰富经验,初步学会了治国安民、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并且造就和磨砺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是锻造中共中央并使之走向成熟的革命熔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新中国10大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130多位在建国初期担任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职务和首批驻外大使以及588人在1965年前被授予将军军衔(含赣南籍开国将军134位),都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过。他们不仅成为日后进行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领导骨干,而且成为新中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中坚。

  第五,赣南苏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在赣南苏区,中共中央作为指挥中国革命的最高领导机构完成了向农村的战略转移,为后来逐步形成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基石。毛泽东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重要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冲破当时党内教条主义束缚,在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对中央苏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总结,先后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篇章,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和基本框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点的雏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贯穿于中央苏区斗争的全过程。

  第六,赣南苏区是培育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1929年至1932年春,在毛泽东的率先垂范和倡导影响下,中央苏区的各级党政军机关掀起调查研究的热潮,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当年流传在中央苏区的兴国山歌,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苏区干部身上反映出来的党的优良作风的赞誉。党的七大所概括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皆渊源于在赣南苏区的革命实践。正是在中央苏区和全国其它苏区创建、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既源自各苏区的共同培育,又在各苏区都有所展现。在全国各苏区中,赣南苏区最具代表性,无疑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展现地。苏区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