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八十九讲 陈毅与《梅岭三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项英、陈毅等依凭大余岭广大山区,领导红军游击队和赣粤边人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毅,战斗足迹遍及大余岭的每一个山村、每一座山头,并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梅岭三章》等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情怀的诗篇,其中《梅岭三章》尤其感人肺腑。
1936年底,赣粤边游击区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1937年4月底,项英、陈毅在梅岭召开会议,研究兵运工作,四十六师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原名陈宏)也参加了会议。陈海在回大余途中被捕叛变,供出了大余县城秘密联络站“广启安糖铺”,及项英、陈毅和特委的驻地。敌人妄图利用叛徒陈海等,阴谋策划了诱捕项英、陈毅等领导人的“梅岭事件”。有一天,赣粤边特委接到内线交通员黄亚光的一封机密信。信中说:党中央派人来了,带来了重要指示,要负责同志到大余城南一个饭店里会面。写信人是陈海。与党中央失去了一段时间联系的项英、陈毅,听到党中央派人带来了消息,自然十分高兴。
为探明虚实,陈毅决定亲自到大余城走一趟。5月2日,陈毅和梅岭区委书记黄赞龙从梅山的杨梅坑下山,穿过莲花梁,直奔大余县城。他们先找到陈海的住处,看见一个妇女正在门前洗衣服,黄赞龙估计她是陈海的老婆,就问她:“陈海先生在家吗?”她因不认识陈毅、黄赞龙,就告诉说:“到团部去了。”陈毅把“团部”听成了“糖铺”(当时特委在大余西水门外的梅风桥头开了一家“广启安糖铺”)。两人就直往“广启安糖铺”走去。当他们转弯走向“糖铺”时,看见国民党军正在那里搜查。他们于是急忙转身,拐入小巷,然后绕到临街的一个茶馆里喝茶。忽然,“糖铺”的老工人走进茶馆,贴着陈毅的耳朵说:“陈海叛变了,你们快走!”这时,大街已经开始戒严,国民党军正在街上盘查行人。陈毅使了个眼色,黄赞龙立即起来,转入小巷,穿过一家老百姓的小屋,从小路绕出城去,顺原路往回走。他们刚翻过一座大山,发现对面山上满山是国民党士兵。陈毅提出要找一个山坳避一下,黄赞龙是梅山本地人,地形道路非常熟悉,很快就在半山腰找到一个小山洞,山洞不大,但很安全,洞前有茅草遮覆,敌人几次从他们身旁经过,都没有发现。他们从山洞出来后,为了避免敌人的注意,便分道返梅山。
这时,陈海已经把告密信送出。敌人迅速包围了陈毅等同志的住地——梅山的斋坑。山上的项英等同志听到枪声后冲出棚子,钻进了密密的茅草里。可陈毅还不知道山上被围,恰巧赶到山上,就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一个敌士兵抓住陈毅说:“老表给我带个路。”陈毅推托说路不熟悉,“我是城里的教书先生,到这里来买茶叶。”敌军官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居然和陈毅攀谈起来。陈毅边走边谈边想脱身之计,趁敌兵不防备的时候,迅速逃进山里,摆脱了敌人。陈毅凭着他多年的经验,很快找到了隐蔽在棚子边林子里的同志。然而情况紧急,项英、陈毅分析了情况,估计敌人还会再来,决定马上离开斋坑。陈毅忍着腿伤,和大家爬山越岭,一口气走了30多里,在斋坑北边的一座山里隐蔽起来。指挥部的领导同志和警卫人员等隐蔽山上,一无米二无锅,什么吃的也没有,只有拣些苦菜叶子充饥。果然不出所料。敌人的大队人马又开进山里来,把同志们原先住过的那个棚子周围的十几里地又包得严严实实。这次,敌人把狼犬、探照灯都带来了。敌人当晚在棚子周围没有找到陈毅他们,仍不甘心,又继续增兵,一直把梅山围困了20余天。
这期间,陈毅历尽艰险,伤病复发,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但他始终充满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胆略和意志,机智勇敢地领导着同志们与敌人周旋于梅山,直至敌人一无所获而解围,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当陈毅隐藏在茅草丛中,敌人就在附近嚎叫着搜捕时,他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和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伟大胸怀。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1960年,陈毅满怀深情地为大余题词:“大余的梅山和梅关都是老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人民的故乡之一。”1997年,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在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修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陈安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