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八十八讲 艰苦卓绝的赣粤边游击战争

2012-12-09 17:33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长征后,留守的红军和游击队,在长期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残酷形势下,紧紧依靠赣粤边游击区的广大群众,以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无比顽强的斗争精神,独立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敌人对赣粤边游击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红军游击队的衣、食、住、行困难重重,过着人们难以想象的“野人般的生活”。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描述的那样:“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赣粤边的红军游击队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采取自力更生,靠山吃山的办法,渡过了艰难岁月。

针对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游击队采取向地主阶级要钱要粮的办法来解决给养问题。但打土豪毕竟是有限。红军游击队要坚持下来,生存下去,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于群众之中。游击队把人民群众当作“重生亲父母”,处处爱护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游击区,游击队和群众一起打土豪,抓反动派,把没收的财物分给群众;不准地主收租收债;条件允许时,帮助群众劳动生产;在赤白交界区,领导群众抗租、抗粮、抗债、抗税、抗丁,得到群众拥护;游击队发现反动派抓的壮丁时,就突然袭击去营救;反动派把老百姓的房子烧了,游击队就拿打土豪得来的钱去修房子;反动派打死了老百姓,游击队就派人送钱去慰问。这样,游击队与群众就结成了生死同盟。

为解决吃饭问题,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支援游击队的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敌人怎样封锁,群众一有机会就带粮食、油盐、日用品进山来。他们把东西放在鱼篓里,压在担子下,送到指定地点,游击队派人去取。反动军队逼着群众一起搜山时,群众把竹竿打空,在里面装满粮食、油、盐、咸鱼、腊肉和情报,丢在深山里,等游击队晚上去拾。每到耕种季节,群众要回来耕田,也会带些粮食进来,宁可自己少吃,也要留给游击队。“清剿”开始后,国民党严密控制群众带粮食和油盐上山,红军游击队只好以野果、野菜、草根充饥。项英、陈毅都曾经整整饿过3天,没有吃任何东西,但他们都挺过来了。

红军游击队的食宿更为困难。红军游击队刚到赣粤边,敌人尚未“清剿”时,还可以找到偏僻的房子住。当敌人开始“清剿”以后,红军游击队就到深山老林搭棚子(竹棚、杉皮棚、茅草棚)居住。大家挤在一个大通铺上,每人或两人一条毯,垫的垫,盖的盖,几个人合睡。杨尚奎和陈丕显这样的领导同志,也是两人共盖一床毯子。到敌人大搜山时,棚子目标大,不能住,敌人见棚子就烧,只好改成每人发一把伞。长期的风餐露宿,昼伏夜行,使红军游击队员几乎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但是,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亲密无间。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和游击队战士,从不叫苦。无论是渺无人烟的深山里,还是遭受饥寒交迫的冻馁,大家总是谈笑风生,乐趣融融,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红军游击队员3年没有穿过新衣服。他们身穿便衣,头裹毛巾,脚穿草鞋,和当地农民一样装束。他们弹药困难,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战士只有20发子弹。“在没有确实把握能换回几发子弹的情况下,我们从来不放一枪。”因为敌人跟踪脚迹,游击队走路也不能不小心谨慎。不能走大路,只能拣没有路的地方走,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咳嗽,不能留下脚印,有时干脆在河沟里行走,以免留下脚印。

红军游击队的军事行动和反“清剿”都需要有准确的情报,这是靠群众来送;红军游击队遇到危险时需要有隐蔽的地点,这要靠群众来掩护;红军游击队的转移,也是由群众协助进行的;红军游击队的伤员,更是由群众不定期安置和藏匿的。在信丰、大余、南雄等红军游击队活动的基本地区,只要游击队员一进坑,当地的青壮年便自觉组织起来,站岗放哨。如果发现国民党军进山,即高喊“东边牛吃禾了”,“西边猪吃菜了”等暗语,示意红军游击队转移隐蔽。游击队采取战斗行动时,群众先侦察敌情,后充当向导,有的还和红军游击队并肩作战。

赣粤边游击区的妇女,特别精明勇敢。她们为支援和保护红军游击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5年夏,信丰上乐村妇女朱叶妹,发现敌人进村来了。为通知游击队员迅速转移,她便大声喊叫“铲共团来了”。游击队员闻声,从后门飞奔上山,进入深山密林。朱叶妹被敌人扒光衣服,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之下。1936年6月,陈毅腿部伤病复发,陈丕显把他安置在大余池江彭坑的周蓝嫂家。周蓝嫂不仅在生活上精心照料陈毅,还从田埂上采集草药制成药饼,每天为陈毅熏洗包扎伤口,直至伤口痊愈。有一天,周蓝嫂发现几十名国民党兵出现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便急中生智地朝门前一头猪骂起来:“瘟猪子,还不快回去,士兵老爷来了,不走就会一枪打死你!”陈毅听后,知道敌人来了,赶紧从屋背上山,钻进了树林子里。当晚,陈毅竖着大拇指夸奖周蓝嫂:“大嫂,你真有法子,当得一个诸葛亮哟!”的确,在那样艰苦残酷的长期斗争中,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与人民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陈毅多次说过:“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艰苦的战争”。项英、陈毅的几次脱险,都是由于群众的帮助。人民群众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对游击队的最大支持。陈毅深情地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赣粤边的红军游击队,由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终于战胜了敌人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带来的一切艰难险阻。以赣粤边为核心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国民党军“血洗”苏区的白色恐怖下,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战斗旗帜;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革命火种,发展了武装力量,锻炼和培养了大批骨干。正如毛泽东所言:“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陈安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