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八十三讲 红军踏上西征之路

中共中央得知国民党军队将提前向瑞金发起总攻的情报后,制订出红军各军团和中央各机关撤离战场、集结转移的缜密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开展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直接准备工作:一是给红军各军团下达命令,要求在与敌人战斗时尽量节约兵力和物资,减少伤亡,保存力量;命令各军团在10月1日前组织好后方机关,加强运输队建设。二是确定干部走留名单。中央党政军高级干部谁走谁留,由博古确定;中央各部门工作人员走留名单,由各单位党团负责人和行政领导决定后报中央书记处审批;各省委的干部,由省委决定后报中央批准。凡是随军突围转移的人员名单,统一由中央组织局编队。这些名单确定后.一直等到突围转移出发前一天,才临时通知有关人员,致使大家都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三是对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突围转移后中央苏区的游击斗争作了一定部署。四是与南线粤军陈济棠部开展秘密谈判,为红军主力突围西进减轻了阻力。五是进行舆论宣传。发出《关于边区战区工作给各省各县苏维埃的指示信》,对边区战区省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作了布置;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社论,向苏区军民说明当前形势;发表了《为发展群众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书》,号召全苏区群众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自由和土地,保卫苏区。
从1934年10月7日开始,按照中革军委的计划,红军各军团陆续撤离战场,开向于都集结。10月9日,红一军团离开兴国的竹坝、洪门地区,经于都的富坑,于11日集结在于都的宽田、岭背、段屋地区。10月10日傍晚至12日晚,由中央各机关组成的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从瑞金的云石山、九堡和会昌的西江等地出发,13日到达于都县城北的古田地区。红三军团于10月12日晚从石城南部出发,移驻于都曲洋、汾坑、车头地区。红八军团10月8日晚撤离战场,开至兴国南部社富集结休整。17日,红五军团也在兴国县城南部撤出战斗,到达于都县城北地区。红九军团于10月7日离开汀州,经瑞金开到会昌珠兰埠集结。
红军各军团和中央野战纵队集结于都期间,各部队抓紧时间补充兵员物资,整理部队,安置伤病人员;各军团首长向师、团级干部传达了中央关于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战略意图,组织指战员学习红军总政治部于10月9日下达的《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以及张闻天撰写的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进行思想动员。
红军在于都、会昌集结期间,根据地人民组织了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品,热情慰问红军指战员。妇女们组织了许多洗衣队,帮助红军洗衣服。赣南省委、省苏政府、赣南军区集中全力,动员和组织于都河沿岸群众,协助红军在于都县城东门渡口、龙石嘴、赖公庙、龙门山、孟口等处架设5座浮桥。为支援红军架桥,于都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寿木,都捐献出来。根据刘少奇委员长的指示,中央苦力运输工会还将苏区境内所有的船只都集中于都,供红军架设浮桥使用,为红军渡过于都河创造了便利条件。
所有参加突围转移的红军部队和中央机关人员,统一编成红军野战军。全野战军共86859人,其中,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红五军团12168人,红八军团10922人,红九军团11538人,中央第一、二野战纵队共14746人。突围转移的行军队伍,分左、中、右三路,红一、三军团为左、右两路前锋,红八、九军团为左、右两翼拱卫,中路为中革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红五军团担负整个野战军的后卫掩护任务。
10月16日晚至18日晚,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分别从于都、会昌各地出发,星夜渡过于都河,向安远、于都边界开进。具体突围情况是:16日晚,左前锋红一军团从于都梓山的长口、山峰坝和花桥等地渡过于都河(贡水),经磊石、禾丰,18日军团直属队和各师分别宿营于仁风、乱石、畚岭和安远县的下元头等地域,20日抵达安远的双芫附近,21日晨红一师推进到安远的上坪、信丰的大竹芫,红二师推进至信丰罗峰头,十五师推进到固营,军团直属队在安远的固营、双芫地域。左路后卫红九军团,也于16日晚从会昌珠兰埠出发,渡过濂江(安远河),17日晚进抵新泉,18日晚全军团随红一军团第二师后跟进,19日晨抵于都茶梓圩(原属安远)。20日军团主力到达安远龙布休息。右路前锋红三军团16日晚从于都县城西门塔脚下至孟口河段渡过于都河,经新陂、小溪、马岭,于21日晨抵达赣县小坌、长演坝地域。右路后卫红八军团,17日傍晚从兴国社富出发,在于都孟口至三门滩之间渡过贡江(于都河),随三军团后前进。中央第一、二野战纵队分别于10月17日、18日晚经于都县城东门浮桥渡过于都河,19日到于都畚岭、小溪,20日到达安远县合头,21日在合头休息一天。野战军后卫红五军团,19日晚从于都孟口至罗坳渡口渡过于都河,21日在于都小溪宿营。
中革军委原定在10月20日晚发起突围总反攻战斗,因有些部队未按时到达第二集结地域,故推后一天,改在21日夜至22日晨向国民党粤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反攻。国民党粤军构筑的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其兵力部署为:李振球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驻信丰古陂,第二团分驻信丰新田、金鸡,第三团和教导团分驻安远重石、版石,第六团驻赣县王母渡,第二师教导团驻信丰安息;第四师驻赣州,第五师驻南康和大余新城,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率独立第二旅驻安远县城;另在大余县城驻有第一军教导团和特务营、别动队,在广东南雄县新田、乌迳驻有1个团,在南雄县城驻2个团和1个警卫旅,还配备有1个飞行大队。整个封锁线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了铁丝网、深沟、暗堡3层防御工事。在防御线的最前沿,布置有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陈济棠曾称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因何长工、潘汉年代表红军与陈济棠部达成的秘密停战协议尚未贯彻到粤军驻赣南部队,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突围战斗于10月21日上午10时打响。红三军团前锋第四师向信丰百石守敌发起进攻,当晚全歼该敌。战斗中红四师师长洪超被流弹击中牺牲。23日凌晨,红四师攻占信丰县城。红八军团也于22日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在赣县王母渡击溃守敌,西渡桃江。
与此同时,左前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于21日占领信丰金鸡圩。22日,红一军团第一、二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将溃退途中的粤军教导团拦截于信丰石背山隘,击毙俘虏敌人各300余人,缴获大批辎重。担任右路后卫的红九军团,紧随红一军团跟进,扩大战果。23日凌晨,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协同向安息守敌发起强攻,毙敌1000余人,因敌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占敌阵地。为争取时间突破封锁,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停止强攻,各派一部兵力牵制安息和信丰县城守敌,主力绕道坪石、铁石口、大塘埠一带,抢架浮桥,西渡桃江。
24日,红九军团占领安息圩,随后西渡桃江。同一天,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在信丰县小河口渡过桃江;红五军团在赣县窑下一带西渡桃江。到25日,中央红军经过战斗,全部通过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走出中央苏区啦!”到信丰古陂杨坊宿营,贺子珍从休养连前来看望毛泽东,讲起瑞金县男女老少相送时紧紧拉着红军的手,不停地说:“你们千万要回来啊!”毛泽东听了后,神情凝重地说:“我们欠根据地人民的实在太多了。”
10月30日,军委第一、二纵队和红五、八、九军团全部离开大余县境,由大余横江、左拔一线进入崇义县,翻越大山,向湖南进军,踏上了更为艰辛而漫长的长征路。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供稿,陈安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