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六十八讲 中央苏区模范县——兴国

2012-11-15 16:54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兴国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一班人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领导全县人民积极扩大红军,大力发展生产,认真优待红军家属,带头购买政府公债,全力支持革命战争,为建设苏区、保卫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被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称赞为苏区模范县。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兴国县委一班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为了带动群众,做好群众的榜样,县委制定了党员和干部十带头制度:(1)政治学习带头;(2)军事训练带头;(3)执行勤务带头;(4)参军参战带头;(5)遵纪守法带头;(6)购买公债带头;(7)节省粮食带头;(8)发展生产带头;(9)移风易俗带头;(10)优待红属带头。同时提出要以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态度,让兴国县各方面工作走在全苏区的前列,成为全苏区模范。

  确定了这个目标,兴国县苏维埃干部处处以自己模范带头的行为,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艰苦奋斗,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们在扩大红军、支前参战、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合作社运动、推销公债、粮食动员、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十个方面,都走在全苏区的前头,成为苏区的名副其实的模范县,成为苏区学习的榜样。

  1、扩大红军的模范

  在中央苏区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当时仅23万人口的兴国县,有8万余人参军参战。据历史资料统计,编入主力红军的就有5.5万人。长冈这个437户1600人的乡,当红军和调县以上工作的干部达320人,占全乡青壮年男子的80%。1933年1月3日,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在《兴国扩大红军的记录》报告里,称赞兴国县十天内就扩大了红军1600人,是“猛烈扩大红军的模范”。1933年5月,兴国的地方武装“兴国模范师”5161人集体报名当红军,轰动了全苏区。中央政府嘉电称赞兴国是“创造百万红军的先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兴国一面奖旗“为争取永久的模范县而斗争!”这个全部由兴国青年组成的师,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央苏区组建“少共国际师”和“中央警卫师”(原中国工人师)时,大批兴国的青年团员和工人踊跃加入。其中参加少共国际师的就有1700多人。1933年6月,周恩来在中央苏区一次扩大红军的群众大会上,感慨地说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中国外国,不如兴国”。1934年5月、6月间,为了支援红军突围转移,兴国人民猛烈扩红,在当时80%的青壮年都已参军入伍的情况下,又有5000余人参加红军;9月,再次动员1600余人当红军。这一年,兴国共有8400多人加入中央红军,占中央苏区为红军补充兵力8万人的1/10。因此,兴国是名副其实的“红军县”。

  2、支前参战的模范

  据1932年10月统计,兴国县支前参战组织和人数有:担架队5024人,洗衣队3254人,向导队1564人,破坏队2474人,运输队6790人,慰劳队2754人, 救护队2519人,合计24379人,支前参战人数占全县当时总人口的1/10。1932年12月,兴国的地方武装有:模范师5792人,少年先锋队9172人,模范少先队2435人,赤卫军14364人,长期运输担架队1261人,短期运输担架队8478人,合计41502人。这些都是支前参战的组织和队伍,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6。可见兴国人民支前参战之踊跃积极。1933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授予该县一面印有“一切力量给予战争”的支前参战工作优胜奖旗。

  3、慰劳红军的模范

  兴国人民把红军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慰劳红军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当年担任红军团政委的李志民,在回忆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千里回师到兴国后的情形时写道:

  “一到兴国,完全换上了另一幅景象。群众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热忱地接待了我们。部队一进村,一大群儿童团员组成的打扇队就把队伍包围了,每人一把扇子,一面唱歌,一面对着战士扇起来。战士们总是兴奋得满脸通红,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怪不好意思的。老人、妇女们带着鸡蛋、草鞋、挨单位慰问;父母慰问儿子,老婆慰问老公,又是一番热闹。接着来的是洗衣队,姑娘媳妇们,每人一个竹篮,一个洗衣棒槌,篮子里装着大块小块的碎布和针线,她们东翻西找,连战士们用心藏起来的脏衣服也被搜出来了,然后洗得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地送来。赤卫队早已把哨兵一站站的放了出去。参战的准备工作也做好了,担架队组织得妥妥当当;要向导,抬脚就走……”

  仅1932年7、8、9三个月,兴国全县就组织慰劳队830人次到前线慰劳红军,送去布草鞋4631双,麻草鞋4014双,果品4575担,菜3745担,鸡鸭240只,蛋1647个,其他用品1542件。1932年10月20日至12月20日,全县又组织527人次赴前线慰劳红军,送去草鞋724双,布草鞋440双,麻草鞋556双,套鞋2199双,毛巾275条,雨笠133顶,果品蔬菜312担,鸡鸭91只,鸡蛋1078个,牙粉129支,猪肉45斤,洋袜2双,钱51.73元。1934年5月,兴国模范师上前线一周年纪念日,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派遣慰劳队携带800多双草鞋,到前线慰问模范师。红军总医院从1931年春到1933年夏,一直设在兴国县茶岭等地,红军伤病员前后有数万人在兴国红军医院和休养院治疗休养。医院和休养院的砍柴、洗衣等勤务,全由当地赤卫队员包了下来。《红色中华》报经常刊载文章,称赞兴国是“慰劳红军的模范县”。

  4、优待红属的模范

  苏区时期,兴国县各区乡都设立了“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下设耕田队、优红谷仓、柴草屋、肥料所和检查队等组织。据1932年12月统计,全县有耕田大队233个,耕田小队1528个(每队10至15人),仅2个月就为红军家属劳动30万个工作日。同时,党员礼拜六义务劳动都去优待红属。1934年6月,中央政府内务部代部长梁柏台检查了兴国县的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后,撰写文章表扬说:“兴国的优红工作,比较别的县是要更有成绩。兴国的红军家属比哪一个县都要多,他到今年4月底止,已有18059家;人数有61670名。但是红属的人数虽然有这样多,红属的困难却比别处更少。这可见他们优待红属的成绩了。”

  5、合作社运动的模范

  兴国县是中央苏区创办合作社较早、唯一实现了每乡一个消费合作社和一个粮食合作社的县。在1933年12月5日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兴国的上社消费合作社被评为苏区5个模范消费合作社之一。

  6、文化教育工作的模范

  苏区兴国的教育工作,走在苏区各县市的前列。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对兴国的文化教育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热情赞扬。毛泽东说:“兴国学龄儿童总数20969人(内男12076,女8893),进入列宁小学的12806人(内男生8825,女生3981),失学的8163人(内男3251,女4912),入学与失学的比例为百分之六十与四十。”1934年1月10日,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授予兴国“教育工作的模范”称号。

  7、购买公债的模范

  中央苏区1932年6月发行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60万元,兴国县购买55600元,超过任务85%。第二期发行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兴国县购买128000元,占全苏区发行总数的1/10。1933年8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兴国县完成29万元,也占全苏区任务总数的1/10左右。中央苏区前后3次发行公债,兴国县都是购买最多、完成任务最好的县。《红色中华》报称:“自告奋勇推销公债,兴国是全苏区的模范县”。

  8、节省经费的模范

  兴国县苏区干部群众勤俭节约的风尚,闻名全苏区。1932年10月至12月,兴国县儿童局号召儿童节省果子钱,捐给“红军哥哥”作战费。两个月内,全县儿童节省了269元。1934年春,中共中央局号召群众节省经费80万元,捐作战费。兴国妇女首先响应,到1934年“三八”妇女节,全县妇女已节省现金14520元,捐集谷子150担、布草鞋2663双、麻草鞋2556双。据1934年4月3日《红色中华》报公布,兴国一县就节省经费34万余元,是节省数目最多的一个县。

  9、粮食动员的模范

  中央苏区每次粮食动员工作,兴国县都是完成任务最好成绩的县。1934年6月,中央苏区紧急动员借谷24万担,分配给兴国县的任务是12000担,结果全县完成20291担。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又决定征集粮食60万担,分配给兴国5万担。全县实际完成51000担,走在全苏区的前列,获得中央人民委员会授予的红匾:“布尔什维克的粮食动员”。

  10、干部作风的模范

  兴国县苏区干部的作风,同样成为全苏区的模范。兴国模范县的工作,受到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总结时,表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毛泽东号召全苏区都要向兴国模范县干部学习。他说:“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这些就是我们的巩固的阵地。我们占据了这些阵地,我们就能从这些阵地出发去粉碎敌人的‘围剿’,去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毛泽东还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同志们,以资鼓励。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