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六十三讲 中央苏区的青年团组织与青少年工作

2012-11-11 15:21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苏区的共青团组织也有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赣南仅宁都、于都、瑞金和于北特区在1928年夏秋间建立了共青团组织。1929年成立了共青团赣南特委,隶属于共青团江西省委领导。团赣南特委领导机构不健全,只辖兴国、于都两个县委和于北区委,以及宁都44个团支部、信丰2个团支部、南康1个团支部、赣州城特支(团员10多人)。1930年2月成立中共赣西南特委的同时,共青团赣南特委与共青团赣西特委及共青团湘赣边特委合并,在吉安县富田成立了共青团赣西南特委,段良弼任书记。同年夏,在于都成立共青团南路工作委员会。同年8月改称共青团南路行委。这两个组织均隶属于共青团赣西南特委领导,管辖赣南各县共青团组织。这一年,赣县、瑞金、安远、信丰、南康等县,均相继建立共青团县委。石城、上犹、崇义3县,也于1931年建立共青团县委。共青团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930年10月28日,南路党、团两行委合并,成立党团合一的赣南行委领导机构。各县、区共青团领导机构也与党领导机构合并。直到1931年1月17日中共赣西南特区委成立后,共青团组织才单独分开,在吉安富田成立共青团(又称“少共”,以下同)赣西南特区委。赣南各县共青团组织也重新成立各级领导机构。1931年11月在于都县桥头召开少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约100人,代表全省约6000名共青团员,成立少共江西省委,选举梁仁芥任书记。此后,中央苏区所辖赣南各县共青团组织,直至1933年8月,均直属少共江西省委领导,上犹、崇义及南康北部各区共青团组织,从1931年11月起隶属少共湘赣省委领导。

1933年11月,在宁都城北七里坪召开少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300余人,代表全省101000名共青团员,选举张绩之为少共江西省委书记(后钟效培继任)。这年8月设立粤赣省后,成立了少共粤赣省委。1934年1月,在会昌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少共粤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李鹤鸣任少共粤赣省委书记。1934年7月赣南省设立后,也同时在于都县城成立了少共赣南省委,陈丕显任省委书记。会昌、西江、门岭、于都、信康(后登贤)、安远、寻乌及赣县、杨殷等县少共组织,先后分别隶属少共粤赣、赣南省委领导。1934年5月起,瑞金、长胜、太雷、西江等县少共组织,直属少共中央局领导。

共青团中央为加强对中央苏区青年工作的领导,于1930年底派出2人前来中央苏区,1931年2月成立了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同年4月中旬,原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顾作霖与任弼时、王稼祥一起到达宁都青塘。顾作霖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并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书记。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当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机关随中共苏区中央局移动。同年7月1日,在永丰县龙冈创办了机关报《青年实话》。1931年9月底,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随红军总部从兴国迁驻瑞金叶坪庙背村。1932年1月15日至20日,在瑞金召开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团苏区中央局领导机构,顾作霖仍任书记,张爱萍任秘书长,胡均鹤任组织部长,陆定一任宣传部长。1933年1月,设在上海的共青团中央机关迁入瑞金,与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会合后,改称少共中央局(亦称共青团中央局),仍由顾作霖任书记。后顾作霖奉调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由原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凯丰(何克全)接任书记,秘书长胡耀邦,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刘英。其办公地点从叶坪庙背迁到下肖村,1934年7月又迁到瑞金梅坑区田心乡上老屋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共青团的工作非常重视,一直视共青团组织为党的得力助手,不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及时给团的工作提出任务,指明方向,而且党与青年团的各级领导机关中,互派代表交换发言权和表决权;共青团还可以根据自己团员数量确定比例,选派代表出席党的一切代表会议。

苏区的青年工作十分活跃,成效卓著。各级共青团组织,真正成了党的得力助手。党和苏维埃政府发出的每一个号召,布置的每一项工作,共青团都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带头完成任务。尤其是扩大红军、支援革命战争方面,共青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参加红军的绝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其中共青团一般都占20%左右。1933年5月红军总政治部和少共中央局倡议组建红军“少共国际师”,苏区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热烈响应,仅两个月就组建完毕,全师9000人全部由团员青年组成,其中江西参加该师的团员青年就达4000多人。“少共国际师”后来成为红军中的一支劲旅。

苏区时期成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它是苏区青年的半军事化组织,是共青团的附属组织。凡年龄在16岁至23岁(有的地方规定14岁至23岁)苏区男女贫苦青年,只要承认少先队章程,均可加入。其组织系统为:中央总队部——省队部——一县队部——区队部——分队部。各级少队部均隶属于同级共青团领导。少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后张爱萍继任),党代表周恩来;少队江西省队部队长先后为刘玉堂、王昌豆,党代表陈毅。各级少队经常组织队员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有时还模拟实战进行野营演习。少先队成为红军可靠的后备军。1933年夏创建“少共国际师”时,少队中央总队部及时于6月26 日召开江西、福建、闽赣三省省、县、区队长联席会议,动员各地少队整区队、整县队的加入红军,使“少共国际师”很快组建起来。第五次反“围剿”中,各地都是从少先队中直接征调队员补充红军,支援前线。

苏区共青团还领导共产主义儿童团工作。儿童团是苏区极广泛的儿童组织,除地、富、资本家的儿童外,其余7岁至14岁儿童皆可加入。各级共青团组织都设有儿童局。少共中央儿童局书记陈丕显(后赖大超),少共江西省儿童局书记李才莲,赣南省儿童局书记刘秀章。儿童团每村组织一队或数队,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用儿童喜爱的方式教育儿童拥护苏维埃与红军,拥护革命;宣传新思想新风尚,反对封建迷信、吸鸦片、赌博等旧风俗旧习惯;学习简单的军事知识,担负一定的站岗放哨戒严任务。毛泽东曾高兴地称赞说:“儿童们同时又组织在红色儿童团之内,这种儿童团,同样是儿童们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红军中的青年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不过,红军中没有建立独立的共青团组织系统,青年工作由红军各级政治部的青年部负责。营党总支部和连队党支部附设有青年小组,由它们组织青年活动。工会、革命互济会和反帝拥苏同盟等群众团体中,也分别设立了青年工作部门,负责本组织内的青年工作。

1934年10月,少共中央局的凯丰、王盛荣、刘英、胡耀邦、赖大超等工作人员随红军野战军突围长征,另在中央苏区成立了少共中央分局。红军长征以后,在杨赣苏区、瑞西苏区和赣粤边游击区,分别成立了少共杨赣特委、少共瑞西特委和少共赣粤边特委。它们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领导当地团员青年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