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六十一讲 中央苏区党的干部作风建设

2012-11-09 15:47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亲自培育出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具体体现为:

(一)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历来注重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现状,注重到实际斗争中进行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29年1月以后在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对党内越来越盛行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风,深感忧虑和痛心。因此,1930年5月在作了著名的“寻乌调查”之后,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著名文章,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深入调查研究方面,毛泽东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仅在1930年5月至11月,他就先后进行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村调查”、“水口村调查”。1933年11月,为指导乡苏、市苏政府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他系统地进行了兴国长冈乡调查和福建才溪乡调查,将调查所得整理出来,公开发表;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乡苏怎样工作》一文,还在苏维埃大学给党员讲授。除了上述调查之外,毛泽东还进行了其他许多调查。每一次调查,他都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他不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调查,还善于将调查所得作理论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结论。因此,每次调查都有收获,对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都有新的正确的认识。

除了自己亲自动手调查之外,毛泽东还强调要教育党员干部注重社会政治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方法。毛泽东亲自为红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人员制定了详细的社会调查大纲,甚至亲自动手设计各种调查表格,交待调查中准确填写的注意事项。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带动下,从1929年春到1932年春,中央苏区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的热潮。

(二)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在苏区时期,苏区的党政军干部,以其所受的教育和斗争实践,懂得“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道理。因此,他们对毛泽东提出的:“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以及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代表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的:“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都能比较自觉去做。他们能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所表扬的兴国长冈乡和上杭才溪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所以,苏区党政军干部能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苏区群众由衷地说:“红军共产党什么都为我们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关心我们!”

党和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也就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赣南当时苏区人口只有24l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至60万,但前后参加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就有30余万。兴国县苏区总人口23万余人,革命烈士就有23000余人;瑞金苏区总人口24万,烈士有17200余人;于都县苏区总人口34万人,烈士有16000余人。这是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爱戴和拥护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党内经常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克服党内各种不正确倾向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标志之一。红军从1929年夏开始,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有了较明确的规定。1929年12月底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将正确地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看作“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在苏区时期,各级党组织都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的组织生活制度,而且在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风气。从资料记载中也能看出,当时党的组织向上级机关报告自己的工作,从不隐瞒自己缺点和错误。有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缺点,都能如实地向上级报告,作出自我批评。这种优良的作风,后来在党内继承发扬,形成为党的优良传统。

(四)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苏区党的干部掌握各方面的权力,但是,他们不是高踞于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而是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没有一点特殊,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勇于拼搏,勇于献身,争创第一等工作。这也是当时的风气。苏区时期正值战争时代,由于国民党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物资匮缺,生活艰苦。但是艰苦难不倒共产党员,难不倒苏区干部,难不倒英勇的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反而更能坚定人们的革命意志。党的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那时,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干部,没有薪饷,只有少量伙食尾子。1933年冬为克服困难,节约经费,家住苏区的本地干部,连伙食费也不要公家发,自己从家中背米去办公。后方工作人员每天吃两餐,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方红军。“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这句口号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1934年3月13日《红色中华》报发出“为4个月节省80万元而斗争”的号召,全苏区党员、干部、群众和红军战士闻风而动,很快就超额完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时尚。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中央苏区时期,虽尚未提出“党风”这个概念,但是党组织始终进行着自身的作风建设。“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当年在苏区广泛流传的山歌,是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作风的热情赞扬。

中央苏区党的作风建设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苏区干部好作风”得以在中央苏区这块红色土壤中孕育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