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五十八讲 赣南苏区的扩红运动和支前工作

在中央苏区时期,赣南苏区为主力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兵源。赣南人民为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中央苏区时期,赣南苏区总人口约241万人,其中参加红军的人数共33.1万。各县人口和参加红军人数为:
瑞金县: 总人口240000人,参加红军49000人;
兴国县: 总人口231826人,参加红军55000人;
宁都县: 总人口273652人,参加红军56304人;
于都县: 总人口344330人,参加红军67709人;
赣 县: 总人口159164人,参加红军11107人;
会昌县: 总人口240000人,参加红军38600人;
石城县: 总人口136000人,参加红军16328人;
安远县: 总人口100110人,参加红军12618人;
寻乌县: 总人口120000人,参加红军6150人;
上犹县: 总人口101518人,参加红军约2000人;
崇义县: 总人口89000人,参加红军约2000人;
信丰县: 总人口203660人,参加红军约10000人;
南康县: 总人口230000人,参加红军3656人;
自1928年至1931年冬,赣南苏区扩大红军,主要是通过建立和扩大地方革命武装、再将地方革命武装升编加入主力红军这种形式。其间,主力红军也常常直接从地方招募革命青年加入红军。1932年春开始,由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和苏区的巩固,扩大红军工作改为有计划地动员青壮年自愿加入红军。1933年秋第5次反“围剿”开始后,又实行由志愿兵役制向义务兵制过渡,参加红军成为每个苏区男性青壮年义不容辞的职责。
赣南苏区青壮年参加红军的革命热情确实令人钦佩。1932年1月至3月,中央苏区开展第一次扩红突击运动,江西全省扩红11833人,兴国、赣县、瑞金、胜利和永丰、公略、万泰等县,都如期完成省委下达的任务。同年5月,苏区中央局决定开展“扩红突击月”,要求江西苏区扩红5000人。随后,又将7月、8月、9月定为扩红冲锋季,江西计划扩红12300人。到9月底,实际完成28690人,其中到方面军8690人,到地方武装近2万人。10月20日到12月20日,江西苏区又开展“两个月冲锋工作竞赛”,再次掀起扩红高潮。全省14个县不完全统计,两个月共扩大红军14991人。其中兴国一县扩红达2727人,名列全省第一。
1933年春,中共中央局提出“创造100万铁的红军”的号召,整个苏区掀起前所未有的扩红热潮。兴国县模范师率先响应中央号召,全师5161人全体加入红军,编为红三军团第六师。这一壮举被临时中央政府嘉誉为“创造百万红军的先驱”。在他们的带动下,瑞金模范师4200人、胜利模范师2895人、博生县1700余人组成的模范师“博生团”、石城800余人组成的模范师“石城团”和于都模范师1900余人、赣县模范师1860人,均先后整师、整团加入红军。仅“红五月”一个月内,江西苏区全省就扩大红军约25000人。1933年夏,中央苏区还先后创建了苏区“工人师”(后改称为“中央警卫师”)和“少共国际师”。这两个师有大量的赣南子弟。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扩红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从1933年9月到1934年9月,先后5次发动扩红突击运动。每一次赣南苏区各县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兴国、于都、瑞金、西江等县,多次受到中央表扬。1934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五、六、七3个月全苏区扩大红军5万名”的号召,要求红5月完成27000名,分配给兴国、胜利、博生、长胜、瑞金等县各2000名,西江1500名,洛口、公略、石城、于都、会昌等县各1000名。至5月底,全苏区超额完成计划,达30000人。其中瑞金1个月超过3个月计划,完成5000余人,名列第一,西江扩红3000人,超过50%,名列第二,长胜、太雷、博生、兴国、胜利、会昌、于都等县,都超额完成计划。
在扩红运动中,赣南苏区到处可以看到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场面。兴国长冈乡,青壮年男子80%去当了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瑞金下肖区有红军家属800家,在前方的红军战士有1100余名。该区有1户农民,8个儿子一齐报名要求参加红军。许多十几岁的少年,也软磨硬缠地要求当红军上前线。
为了扩大红军,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努力做好慰劳红军和优待红军家属工作。1931年11月召开的“一苏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1932年2月1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又颁布了《执行优待红军条例的实施办法》,要求各省、县设立优待红军委员会,专门负责此项工作。1934年1月、2月间,中共中央、中央人民委员会又接连颁布了《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优待红军家属礼拜六条例》和《优待红军家属耕田队条例》。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礼拜六优红劳动,帮助红军家属砍柴、耕田、挑水,促进各项优红条例得到很好的落实。
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能一次又一次打破国民党军队“围剿”,一次又一次取得战斗胜利,与苏区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分不开。红军每次作战,苏区人民都要组织各种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洗衣队、慰劳队等,为红军运送弹药、粮食,抢救伤员,慰问部队,帮助红军修筑工事、侦探敌情。据不完全统计,赣南各县参加各种支前组织的共有约60万人。其中既有青壮年男女,也有白发老人和儿童团员,尤以妇女为多。1932年8月、9月间,红军发动宜乐崇战役,宁都县动员长短夫子14000多人参战支前。这年10月兴国县委统计,全县参加支前的群众,担架队5024人,救护队2519人,洗衣队3254人,破坏队2474人,运输队6790人,慰劳队2754人,向导队1564人,全县16个区支前群众达24361人。1933年2月、3月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毗邻战场的宁都东韶、肖田、吴村及黄陂、小布等地居民,不分男女老幼,自觉组织担架、救护、洗衣、运输等各种支前组织,奔赴前线,其中仅担架队就有几百人,战斗中负伤的红军伤病员全部及时抢救回设在肖田的“野战医院”。人民群众还将蔬菜、猪肉、果品等送往医院,慰问伤病员。战斗中红军抓获的16000多名国民党军俘虏,也被送到宁都苏区,得到妥善安置。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为支援红军作战,中革军委于1933年11月4日发出《关于征调夫子担任战地运输工作的训令》,决定建立3条运输线:以瑞金、太雷、石城经建宁、泰宁至黎川为第一运输线;从瑞金、长胜、博生至广昌、南丰、康都为第二运输线;从胜利、兴国、龙岗至永丰、公略、万太为运输支线;同时划定赣县、于都、信康、安远、会昌、武平等县担任西南线运输任务。要求各县要随时准备征调夫子支前运输,任务为:石城、太雷县各4000人,长胜县7000人,博生县9000人,洛口县7000人;另外动员随红军主力行动的长夫子数目为:胜利、兴国、赣县、杨殷、公略、万太、龙岗7县共4500名,西江、会昌、于都3县共900人,瑞金400人。这些任务各县都如数完成。
为支援红军作战,赣南人民积极生产,节衣缩食,将大批粮食和蔬菜、日用品等红军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1933年5月27日,临时中央政府致信瑞金、会昌、博生、石城等4县工农群众,要求4县节约五万担谷子卖给红军。这4县工农群众热烈响应党和政府号召,1个月内就完成任务。1934年2月、3月间,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号召开展征收粮食突击运动,到3月10日止,全苏区共收到谷子198000担,现款648000元,瑞金、长胜、洛口、西江、石城等县都按时完成了计划,博生、会昌、杨殷、太雷等县也将完成计划。1934年6月2日,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委员会又致信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要求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支援红军,分配给江西省125000担,粤赣省9000担,赣南动员区25800担,中央直属的瑞金、西江、长胜、太雷4县37700担。截至7月底,兴国超额完成任务1倍以上,瑞金、于都、博生、胜利、太雷、石城、西江、长胜、会昌、赣县、杨殷等县,都超额完成了任务,保证了红军的粮食供给。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