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五十六讲 中央苏区红军军事领导系统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在中央苏区时期,随着红军部队的不断壮大,军事领导系统也随之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
1930年6月中旬,在成立红一军团的同时,根据中央决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朱德、方志敏等17人为委员,毛泽东为主席,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但是它成立后并未设置具体办事机构,也未召开过全体会议,未实际行使其领导职权。1930年8月23日,根据中央通知,又将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扩大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仍以毛泽东为主席,以毛泽东、朱德等35人为委员。不过,它成立后仍只设有办公厅一个办事机构,实际仍未行使具体领导职能。
1930年8月28日,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决定朱德任红军总司令。10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项英、毛泽东、任弼时、朱德等25人,组成苏区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年1月15 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撤销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1931年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苏区中央局常委分工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同年6月20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由毛泽东任主席,朱德、项英任副主席。
1931年11月25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毛泽东、周恩来等15人为委员,并由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三人组成主席团。中革军委成立后,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全国红军集中统一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中革军委是全国红军最高领导和指挥机关,在组织系统上隶属于临时中央政府,但在政治上接受中共中央与苏区中央局领导,军事行动和一切重大决策仍受上海临时中央制约。从成立之时至1932年6月,中央苏区红军的作战行动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随军行动,具体指导红军东路军攻打福建龙岩、漳州等战役。1932年6月下旬,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仍以朱德兼任方面军总司令。7月下旬起,周恩来以苏区中央局代表名义亲赴前方,对红军作战行动实行直接指导。根据周恩来提议,毛泽东不再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指挥红军行动,改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其权限于指挥作战战术方面为多”;而对于红军作战总计划等重大问题,则另成立前方“军事最高会议”讨论决策。“军事最高决策会议”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4人组成,周恩来为主席,有最后决定权。此后,中革军委领导机关随红一方面军在前方,但不再直接指挥红一方面军的作战。
1933年5月8日,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后又加委项英、博古为中革军委委员,由项英代理中革军委主席。1934年2月3日,中革军委改组,仍由朱德任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任副主席。
中革军委的工作机构是逐步建立起来的。1931年2月17日设立军委总政治部,毛泽东任主任。6月后由周以栗代理。5月初设立军委参谋部,叶剑英任参谋部部长,左权代理部长。军委经理部、财务部、军医处、政治保卫处和军械处等机构也先后建立。其中的总政治部和参谋部,均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和参谋部。1931年11月25日以后,中革军委工作机构作了调整。设立了军委秘书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政治保卫局、经理部、总供给部、总军医处(1932年9月改为总卫生部)、副官处(1932年撤销)、总兵站、后方办事处、抚恤委员会及后方政治部等部门。此外,还设立了红军学校。这些工作机构除后方办事处设在胜利县桥头区外,其余均设在瑞金。
临时中央政府设有军事人民委员部,朱德兼任部长。各省设有军区,各军区之下设若干军分区(亦称作战分区),同时各县区苏维埃政府设立军事部。军区、作战分区和县、区军事部负责指挥地方武装的作战行动以及扩大红军、编练赤卫军、模范少队和支前作战等任务。在赣南苏区,先后设立三个军区和若干作战分区。
江西军区:1931年11月间设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陈毅任部长。1932年1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撤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成立江西军区。2月1日,江西军区总指挥部正式通令成立,由陈毅任军区总指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数月后政治委员改由李富春兼任。彭雪枫亦曾任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军区总指挥部先设兴国城郊筲箕窝村,1933年1月迁驻宁都七里村。1934年8月28日,军区总指挥陈毅在兴国老营盘指挥作战负伤,蔡会文接任总指挥。10月又由李赐凡任总指挥,曾山兼任军区政治委员。从1932年下半年起至1933年4月,先后设立第一、二、三、四、五等5个作战分区。其中第一作战分区又称南、广、建、黎、泰分区,1932年10月成立,指挥部设广昌;第二作战分区又称宜乐分区,1932年9月成立,指挥部设乐安县招携;第三作战分区又称会寻安分区,1932年7月成立,负责领导会昌、寻乌、安远、武平4县军事工作,指挥部先后设会昌桂坑、罗塘、长岭、门岭等地,司令员先后为钟亚庆、吕赤水、杨岳彬,政治委员先后为邓小平、杨岳彬(兼);第四作战分区又称永、吉、泰分区,指挥部设吉水县水南;第五作战分区又称于、信、赣分区,1933年2月成立,指挥部设于都,辖兴国、胜利、于都、赣县、信丰、安远等地域,司令员刘雄武,政治委员李宗白。1933年4月江西军区改设为4个作战分区,其第一作战分区原辖的建、黎、泰等县划归闽赣军区领导;第二作战分区仍维持原状;第三作战分区改辖永丰、吉水、公略3县地域;第四作战分区地域扩大到杨殷、兴国、赣县等县;原第五作战分区撤销。
粤赣军区:1933年4月23日由原江西军区第三、五作战分区合并后设立。军区总指挥部先后驻会昌筠门岭、文武坝。先后任军区总指挥的有杨岳彬、张云逸、左权、龚楚、何长工,任政治委员的有何长工等。下辖有第一、二、三等3个作战分区。其中第一作战分区指挥部先后驻于都新陂、小溪,辖信丰、于都、西江等县地域;第二作战分区指挥部驻安远、会昌、寻乌3县交界的清平圩、长安圩、清溪一带,辖安远、寻乌、门岭等县地域,司令员田丰;第三作战分区指挥部先后驻筠门岭、帽村、亭头,辖会昌、武平、上杭河西地域,司令员先后为游端轩、吕赤水、刘化生,政治委员先后为邓富连(邓飞)、吴福林、陈伟勋。
赣南军区:1934年5月17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设立。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等机关设于都县城。司令员先后为项英、龚楚、蔡会文,政治委员先后为项英(兼)、钟循仁(兼)、阮啸仙(兼)。辖第一、二两个作战分区和信康、南雄两个远殖游击区,1934年12月又新成立信康赣雄军分区(后改称赣粤边军分区)。其中:第一作战分区于1934年5月设立,以杨殷、赣县为其作战地域,指挥部设均村,司令员王××(此人名字已经无法考证),政治委员有罗孟文等;第二作战分区于1934年5月设立,以登贤县及于都县南部天心河以西为其作战地域,司令员杨海如,政治委员张正芳(阮璧芳)。赣粤边军分区指挥信丰、南康、赣县、南雄及定南、龙南、全南等地游击战争,李乐天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除上述军事领导机构外,为了适应红军反“围剿”战争的需要,在中央苏区还先后成立过瑞金卫戍司令部和中央劳动与战争委员会、战地工作委员会。
瑞金卫戍司令部于1932年6月设立,司令员刘伯承兼任(1932年10月后为叶剑英兼任),副司令员刘连标。负责驻瑞金的中央机关安全,凡驻瑞金红军部队、地方武装及红军学校的军事行动,均归其指挥。
中央劳动与战争委员会成立于1932年6月,隶属于中央政府,以周恩来、项英、朱德、邓发、邓子恢等5人组成,主席周恩来,其任务是管理经济、政治、劳动等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1933年6月撤销。
战地工作委员会从1933年2月起设立。其任务是动员和领导红军作战区域及其附近工农群众支前作战。始为县一级机构,办公地点随战场移动。各县战委会受各军区及战区红军部队最高政治机关双重指挥。1934年5月后,在闽赣省、粤赣省和赣南军区所辖地域,先后成立了闽赣、粤赣、赣南3个省级战委会,由各省党、政、军、团负责人组成,实际成为当地的最高领导机关。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