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四十八讲 中央苏区工业和交通邮电

2012-11-03 10:26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一、赣南苏区的工业生产

  地处偏僻山区的赣南各县原来就没有大机器生产的近现代工业,有的只有一些规模狭小的手工作坊,工业生产非常落后。建立革命根据地后,为适应大规模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赣南的工业生产,以军需工业为龙头,获得较快的发展,展现了初步的兴旺和繁荣。按所有制关系来划分,赣南苏区的工业可分为国营工业、生产合作工业和私营工业3大类。

  国营工业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的军需工业,由于革命战争需求迫切,规模最大,发展最为迅速。仅瑞金一县就有20多个军工厂,如瑞金九堡设有兵工厂、织布厂、被服厂、草鞋厂;新院有卫生材料厂,高围有造纸厂,犁笃下和洋溪有造币厂等。上述军工厂共有工人两三千人,九堡被服厂有缝纫机100多台。在兴国有较大规模的官田兵工厂(即中央军委兵工厂)。该厂于1931年10月由中央军委修械处、江西省苏修械处和红三军团修械处合并成立。开始时,只有60多人和一些锉刀、老虎钳和打铁炉等简单的设备。1932年5月,红军攻克漳州后,从缴获的敌张贞部修械厂运回两部车床、一台30马力的发电机和其它修械设备。不久,又从沈阳兵工厂调来一批熟练工人。1933年兵工厂发展到400余人,并设立银坑弹药厂和寨上军械厂两个分厂。兵工厂在短短的两年左右时间里,共修造4万多支步枪、40多万发子弹,修理2000多挺机枪,百余门迫击炮,造了600多枚手雷,5000多个地雷。1934年4、5月间,官田兵工厂和银坑弹药厂、寨上军械厂一起,迁至瑞金岗面。

  在发展军需工业的同时,民用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最大的是中央钨砂公司。该公司1932年春在于都铁山垅设立,总经理为胡功克,后为毛泽民。辖铁山垅、仁风山(即今盘古山)、上坪山、小垄等矿场及会昌白鹅的洗砂站,年产钨精矿1800吨左右。到1934年,仅铁山垅、仁风山、小垅就有工人近5000名,仁风山于1931年至1934年秋,共创钨砂产值约200万元,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各县苏维埃政府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办起一些小型工厂。兴国有锅炉厂、樟脑厂、被服厂等;瑞金有纸烟厂、缝纫厂等;宁都有夏布厂、纺织厂、草鞋厂、石灰厂等;于都有铁厂、铁矿、煤矿、石灰厂、造船厂、锅厂、农具厂、碗厂等等。为了解决因敌人封锁造成食盐严重缺乏的困难,群众广泛开展熬硝盐运动,办起大大小小的熬盐厂,其中于都岭背区是苏区熬盐最先进的地区。

  各地还积极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刨烟、染布、制糖、榨油、做豆腐、雨伞、斗笠、木器等行业都办起了合作社。仅据于都县1933年8月统计,有刨烟合作社4个,铁器合作社2个,锅炉合作社2个,纸槽63个,砖瓦合作社2个,榨油生产合作社9个,织布生产合作社5个,石灰生产合作社数十个。

  此外,个体私营工业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二、赣南苏区交通邮电事业

  在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赣南苏区的交通邮电事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1932年5月,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以于都为中心建立于会、于瑞、于赣、于宁、于兴吉及于兴万等交通干线,到1933年基本完成。1933年11月12日,中央政府发出修筑根据地内22条干线公路及县、区、乡支路的具体规划的第18号训令,规定区道8尺、乡道6尺、村道4尺。兴国至赣州、银坑至宁都等干线如期开通。水上交通方面,贡江、梅江、绵江沿岸各县河流都进行了修整,可通木船和竹筏,于都通往赣州的河道,是苏区贸易主要运输线。

  邮电方面,赣南苏区在1931年以前就已建立赤色邮政网络。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瑞金叶坪中石村成立。同日,中央政府内务部正式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对邮政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邮政业务的开展等作出更为详细、明确的规定,中央邮政工作日趋规范化。据1933年12月不完全统计,中央邮政总局及直属分局和江西、福建、粤赣3省,共有邮政工作人员1931人,其中江西省704人,福建省332人,粤赣省248人,总局及直属分局107人。在管理体制上,总局下设省局,省局下设中心局或县局。县局辖若干分局和代办所。经办业务有平信、挂号信、快信(普通、特别两种)、稿件、印刷品、包裹、汇款等。邮票分为半分、1分、2分、3分、8分、1角、3角和欠资票等8种。红军家信往来一律免贴邮票。中央邮政总局内设秘书、巡视员及总务、财务、邮务、审计、供应等处室。首任局长杨岳彬,后赖绍尧、王醒才、张善初等都担任过邮政总局局长。

  苏区无线电通讯业也从无到有,得到较快发展。1930年12月,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缴获敌人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后,开始了红军中的无线电通讯。1931年1月6日建立了红军电台。红军电台的第一任政委为冯文彬,队长王诤,报务员刘寅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总部在宁都小布举办了第一期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参加培训的有曹丹辉、胡立教等12名学员。1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亲自参加并讲话,毛泽东还亲自到培训班上政治课,勉励学员们刻苦学习,提高本领,要做好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努力为革命战争服务。经过4个月的培训,这批学员成为红军各军团的无线电骨干。1931年5月,红军又缴获了敌公秉藩部一台100瓦功率的电台。党中央派来的伍云甫、涂作潮、曾三等无线电报务人员,也陆续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1931年9月中旬,江西的苏区中央局同上海的中共中央沟通了无线电通讯。

  据王诤回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中央局一个电台,红军总部一个电台,十二军一个电台,三军团一个电台,一共有四个电台及工作人员。苏区中央局电台(报务员)是我,三军团电台(报务员)是杜平,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是曾三、涂作潮,十二军电台(报务员)是曹丹辉。打完高兴战斗后,红三军也有了电台。”红军无线电的建立与运作,为苏区后来的几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区的有限电话通讯,最初是利用红军反“围剿”战争中缴获的敌人的电话机,在红军高级领导机关中架设有少量的有线电话通讯服务。1932年下半年利用缴获敌人的一台磁石电话交换机,在瑞金叶坪建立了中央电话局。至1933年,赣南根据地的瑞金、于都、兴国、宁都、会昌等县都架设了电话线路,县与县之间,可以互相通话。

  >>注释

  ①纸槽:土地革命时期,赣南闽西山区农民生产土纸的小作坊,一般由4个人组成一个纸槽单位。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