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四十七讲 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

土地革命前,广大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长期受着地主、富农严重的经济剥削,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革命后,赣南农民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热情像火山一样地迸发出来。尽管处于被“围剿”和封锁之中,他们抚平战争的创伤,克服敌人对根据地不断掠夺、疯狂摧残而造成的各种困难,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由于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苏区内的青壮年男子一批又一批地参加红军,奔赴前线,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敌人的掠夺和破坏,又使农村的耕牛农具普遍缺乏。为克服这些困难,经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倡导和组织,农民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了许许多多帮工组、耕田队、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
帮工组,是农村中不变更个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在帮工组内,组员之间以工抵工,差额按组员统一议定的工价补足工钱,每月结账一次。这一组织对调剂劳动力的余缺,促进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帮工组一建立,就得到了苏区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迅速在全苏区推广。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对劳动互助社的作用、组织人工调剂、工资换算等问题,都作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对这一劳动互助组织加以总结和完善。劳动力有组织的调剂,保证了全体农民按农时耕种、收割,很好地解决了农村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苏区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许多地方在帮工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成立了劳动互助社。一村一社设委员会(委员不脱产),负责全村劳动力的调剂。这一组织形式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在整个苏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兴国县至1934年4月,已建立劳动互助社386个,有社员48586人,占总劳力的80%。
耕田队是劳动互助社的补充组织,是一个村的劳力机动队,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做,实行“有偿服务”(要工钱)。后来,有的地方将耕田队合并到劳动互助社,使组织统一起来。
犁牛合作社的建立,又进一步解决了耕牛、农具缺乏的问题。1931年底,瑞金县石水乡首先创办了犁牛合作社。随后,临时中央政府及时总结石水乡的经验,在全苏区推广。]933年3月和4月,临时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组织犁牛站的办法》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号召各级苏维埃政府迅速发动群众组织犁牛合作社,并对犁牛合作社的组织原则及其有关问题,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农民以没收地主和富农多余的耕牛、农具为基础,并取得政府财政信贷的支持,集股买牛,组织犁牛合作社。耕牛、农具归合作社社员集体所有,互相调剂使用,这对于克服耕牛不足的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界限,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为克服战时的经济困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发动群众,冲破旧的习俗,动员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进一步克服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苏区党和政府把动员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中共中央局妇女部提出了“像红军战士上火线一样英勇”的口号。临时中央政府还决定各乡政府之下都要设立妇女劳动教育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老农,帮助妇女学犁耙、学插秧等农活,并以召开妇女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用女劳模现场表演犁田耙田等形式来推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很快就使妇女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很好地解决了因男子上前线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曾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各级土地委员会都设立了水利局或水利委员会,专管兴修水利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兴修水利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到1933年冬和1934年春,赣南苏区旧有的水塘、水圳、水坝等几乎都进行了一番整修。瑞金九个区群众仅用50天时间,兴建新旧陂圳1400座,水塘3379口,新旧筒车88乘,水车1009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4%。在粤赣全省修好陂圳4105座,并且新建筑20多座。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政府又号召大力开垦荒地,消灭荒田。1933年2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规定“谁开谁收”、新开荒田三年内不纳土地税的优惠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垦荒积极性。兴国县基本上消灭了荒田。瑞金县1933年共开荒100余亩。整个赣南苏区至1933年春已开垦21万担谷田的荒地。
为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农业丰收,苏区开展了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还大力积造农家肥料,提早冬耕冬翻,实行精耕细作。对山坑冷浸田,在田中开挖深沟,排除渗水锈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得到改良。苏维埃政府还非常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瑞金开办农事试验场,在宁都县设立农产品展览所,并在瑞金开办中央农业学校,专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苏区的农业生产。
为了推动生产,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了农业生产的竞赛。他们订立竞赛项目,进行检查评比,对优胜者给予耕牛、农具、种子等奖励。如1933年春耕时,瑞金武阳区,特别是该区的石水乡,发动农业生产比赛,取得很大成绩。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表扬了这个典型。毛泽东还到武阳区召开“春耕生产赠旗大会”。武阳区被评为中央苏区扩红与生产的模范区,石水乡也被评为模范乡。中央政府还组织各县区代表几百人到武阳参观学习,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苏区的农业生产。
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赣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连续几年增产,到处可见一片丰收的景象。许多地方不仅恢复而且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量。1933年的农业产量比1932年增产l5%。兴国县早稻产量1934年比1933年增产10%,有的区、乡高达20%。宁都县黄陂区土地革命前亩产最高只有200斤,革命后平均亩产达240斤;会昌县粮食产量在1932年、1933年连续两年递增20%。除粮食生产外,棉花、花生、蔬菜等农副产品也获丰收。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