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四十六讲 粤赣省军民向南发展的斗争

2012-11-02 09:21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第四十六讲 粤赣省军民向南发展的斗争

  粤赣省所辖区域都是中央苏区西南边区,扼守苏区的西南大门。中共中央局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赋予粤赣省委、省苏政府和粤赣军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南方战线上的战争,克服消灭与驱逐粤桂敌人,向西南发展苏区”。1933年8月28日,中革军委又在“密字第一号”密令中明确规定了粤赣军区及各作战分区的作战指挥要旨:

  第一作战分区(辖信丰、于都、西江3县)任务是:破坏信丰至重石、安远的交通和信丰至赣州的交通;向信康间和信南派出挺进游击队建立游击根据地,并向全南、连平派出游击队.加强并密切与南雄游击队的联系;巩固信丰及安远北部苏区,阻滞粤敌向苏区骚扰;同时派出挺进游击队破坏敌军设在赣江要道上的经济封锁线。

  第二作战分区(辖安远、寻乌、门岭3县)任务是:派出挺进游击队破坏寻乌吉潭至平远大柘罗浮的敌军交通线,打破敌军封锁,将这一地带变成游击区;派出游击队破坏安远至寻乌冈头寨一线的敌交通线,建立游击区;协助基干兵团打击由寻乌吉潭和安远重石进犯苏区之敌,保卫寻(乌)、安(远)、筠(门岭)3县原有苏区,并沿五华山脉向五华龙川派出游击队,建立游击根据地。

  第三作战分区(辖会昌、武平、上杭河西等地域)任务是:打击和骚扰驻武平之敌,扩大苏区,阻制敌人向会昌、门岭和瑞金进犯;逼近上杭之敌并恢复上杭县西北部苏区,派出游击队破坏武平至上杭间敌交通线,形成向上杭南部发展的游击区;肃清武平和上杭两县西北的团匪,恢复并巩固这一地区的苏维埃政权;打破敌人沿上杭河设立的经济封锁线。

  中央赋予粤赣省军民巩固苏区、向南发展的任务,显然是非常艰巨的。因为与粤赣省苏区对峙的是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粤桂军阀部队。自1932年7月“水口战役”后,国民党粤军虽然慑于红军力量,稍稍收敛了气焰,放慢对赣南苏区进攻的步伐;但是第四次反“围剿”前后,他们又趁红军主力北上作战、赣南红军力量空虚之机,在蒋介石诱迫、督促下,不断调集兵力向寻乌、安远、信丰苏区进犯,至1933年7月,先后占领了上述3个县城。这3个县的苏区大片丧失,使中央苏区南线遭受严重威胁。特别是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后,陈济棠又被委任为“剿匪”军南路军总指挥。在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下,陈济棠调集兵力,对中央苏区南线发动新的进攻。其军事部署为:以余汉谋的第一军(辖李振球第一师、叶肇第二师、张枚新第四师和陈章甫独二旅)和桂军王赞斌第四十四师合编为第一纵队,共3万余人,以余汉谋为指挥官,向信丰、安远、赣县进攻;以驻粤东兴(宁)梅(县)地区的李扬敬第三军(辖黄廷祯第七师、黄质文第八师、黄任寰独一师)编为第二纵队,共15000人,以李扬敬为指挥官,向寻乌、筠门岭进攻。而当时在南方战线抗击敌人的红军主力只有红军独立第二十二师及三个分区独立团,兵力远远不及粤军部队,武器装备更是不能相比。面对困难,粤赣省军民没有退缩,知难而进。粤赣军区一方面大力巩固和发展地方武装,壮大南线的革命武装力量,着重加强对军区挺进队、赣南挺进队、寻乌挺进队及武(平)西游击队的领导力量,指导建立了各县独立营、赤少队等地方革命武装,并将这些地方武装分布在南方战线上,担负消灭当地反动团匪,配合红二十二师动作,在根据地内钳制和阻击广东军阀进攻。另一方面,粤赣军区又不断派出游击队、挺进队深入敌人后方展开游击战,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在敌人的侧后牵制和打击敌人。1933年6月,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罗屏汉就在寻乌南扒主持召开了活动分子战地会,决定由曹正洪率领挺进队配合兴(宁)龙(川)游击队,在龙川的下畲、歧岭、马布、慕道、园田、登云一带发展游击战争,恢复这块游击根据地。1933年秋,粤赣军区在筠门岭组织了以罗屏汉为司令的挺进队,约100多人,深入兴宁、平远、寻乌、龙川等县边界进行游击活动。在当地革命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挺进队拦截敌军的后勤供给,破坏敌军的交通联络,袭扰敌军的驻防阵地,消灭小股活动的敌军部队,搅得敌人不得安宁,牵制敌军兵力常常在一团以上,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多次受到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的表扬。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935年夏,罗屏汉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粤赣省委和军区进一步加强了对广东东江游击根据地的联系和指导。赣南与广东东江苏区的革命斗争原来就有密切的联系,当东江地区被粤军占领后,1932年5月,江西省委和军区就曾派原兴(宁)龙(川)县委委员蔡梅祥等10余人回到新村南扒一带,开展恢复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年6月,中共兴龙县委在新村黄沙溪成立,蔡梅祥任主席,罗义妹、曾九华任副主席。11月,又成立了兴龙县游击大队,大队长罗义妹(后古汉中),政委剧昭汉(后廖志标)。粤赣省建立后,中共兴龙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兴龙县游击大队归属粤赣省领导。为配合兴龙县委和兴龙县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粤赣省委、粤赣军区多次派出游击队、挺进队进入兴龙根据地,与兴龙县游击队一起抗击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兴龙游击根据地。

  为了加强对信丰、南康、赣县边区游击战争的领导,打击和牵制侵占信丰、南康和驻赣州的粤敌,破坏敌军交通线,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根据粤赣军区指示,1933年6月红二十三军政治部在信丰蓑衣坑成立了中共信康赣工作委员会,由康登良任书记。同年9月,粤赣省委和军区又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信康赣县委,同时成立了信康赣游击大队,活动于桃江两岸地区。1934年6月,还派李乐天返回赣粤边界,成立了赣粤边军政委员会,领导信丰、南雄的游击战争。

  由于加强了赣粤边各游击区的联系和斗争,特别是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开辟与建立,有力地阻止和牵制了粤敌向中央苏区的进犯,使中央苏区南大门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