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四十五讲 粤赣军区和粤赣省的设立

2012-11-01 08:22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第四十五讲 粤赣军区和粤赣省的设立

  一、粤赣军区的设立

  红一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区域范围迅速地向赣东、闽北发展,并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打通了联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也迅速发展到10万余人。

  由于苏维埃区域迅速扩大,为了加强对新发展的闽赣边界各县苏区的管理,加快新苏区的党、政组织建设,促进苏维埃区域的巩固,1933年4月以黎川为中心新设立了闽赣省,成立了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闽赣军区。同时,由于红军主力北上,广东军阀趁中央苏区南部红军兵力空虚之机,不断进犯中央苏区,先后占领了中央苏区南部的寻乌、安远、信丰等县大部分地区,严重地威胁着中央苏区西南部的巩固。在这一情况下,“为使南方战线军事指挥的统一,便于集中力量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以统一于(都)、赣(县)、信(丰)、南(康)、会(昌)、安(远)、寻(乌)、武(平)等县的军事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又决定将江西军区第三分区(驻会昌筠门岭)和第五分区(驻于都)合并成立粤赣军区,以加强对这一地区武装力量的领导。

  4月24日,粤赣军区总指挥部在会昌筠门岭芙蓉寨正式成立。军区司令员杨岳彬,后毕士梯、张云逸、左权、龚楚;参谋长覃士勉,后程子华(代);政治部主任罗屏汉,后陈漫远;保卫局长林贵辉。军区下设三个作战分区:第一分区驻于都新陂、小溪,基干兵团为独立六团;第二分区驻清平圩、长安圩、清溪一线,基干兵团为独立五团;第三分区驻武平帽村,基干兵团为独立十团。为了加强粤赣军区的军事力量,原属江西军区的红二十三军(1933年3月在于都成立)归粤赣军区指挥。红二十三军军长刘雄武,政委李宗白,参谋长贺敏学。1933年6月红军整编后,该军在会昌被整编为红二十二师,仍作为粤赣军区直属基干兵团。

  粤赣军区成立后,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大力发展粤赣边界各县的红军地方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向南发展苏维埃区域,打击和牵制屯驻赣粤边界的国民党粤军,配合北线红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粤赣省的设立

  1933年夏秋间,中央革命根据地疆域发展到全盛时期,先后建立起60余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人口达到450余万。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辖区也发展到23个县,约250万人口。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政府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的第48次常会,专门讨论了建立粤赣省的问题。会议认为:“江西省苏辖境太大,行政指挥上不便利,同时为着开展南方战线上的战争,克服、消灭与驱逐粤桂敌人,向西南发展苏区,深入现有区域的阶级斗争,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有单独在南方设立一个省的必要”。会议决定从江西省划出于都、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信康7县为基本区域,设立粤赣省。

  为了迅速筹建粤赣省,中央从各地抽调了一批干部到粤赣省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首先成立了中共粤赣省临时委员会,原福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刘晓调任临时省委书记。临时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等机构,由张思民任秘书长,谢炳煌任组织部长、戴元淮任宣传部长,张瑾瑜任白区工作部长,傅才秀(后吴富连)任妇女部长,李桂英任妇女部副部长。临时省委还油印出版了《省委通讯》。临时省委机关驻会昌县文武坝。

  1933年9月6日,在会昌彭迳召开了于都、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信康等7县代表参加的粤赣省临时代表会议,成立了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选举钟世斌、刘晓、张鹤龄、罗屏汉、张云逸、张瑾瑜(女)、王孚善等37人为临时省苏执行委员,推选钟世斌、刘晓、张鹤龄、张云逸、王孚善、欧阳崇庭、李世森、艾良盛、刘敏强、胡魁元、陈桂标等为临时苏维埃执委会主席团。随后,临时省苏举行了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会议,选举钟世斌为省苏主席,王孚善(后邓学林)任副主席兼工农检查部部长;胡魁元(后钟先灿、朱开铨)任土地部长、杨招忠任土地部副部长,欧阳崇庭(后赵万忠)任国民经济部部长,孙体诚(后钟先灿)任粮食部部长,李世森(后刘辛庭、朱应山、许承芬)任裁判部长,肖连登任内务部长;刘敏强(后石中球)任教育部长,吴兰甫任政治保卫局局长,朱昌峰任邮政局局长,欧阳崇庭兼任外贸局局长。临时省苏于9月9日在驻地会昌彭迳(后迁会昌文武坝)开始办公。9月15日,以省苏主席钟世斌的名义,发布了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布告(第一号),宣布成立临时省苏。

  粤赣省建立后,粤赣军区指挥机关也从筠门岭迁会昌文武坝。军区建立的医院和兵工厂也迁入文武坝。

  粤赣省省委、省苏政府不仅辖有于都、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信康7个县委、县苏政府,同时还领导游击区的兴(宁)龙(川)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和信(丰)(南)康赣(县)县委、武(平)西工作委员会、会西工作委员会,使处于中央苏区南部的闽粤赣边界各苏区县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进一步加强了与广东东江游击区的联系。

  1933年9月至10月,在临时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于都、会昌、西江、门岭、信康等县相继召开了党代表大会;寻乌、安远两县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兴龙县委也在南扒山召开了党的会议。临时省委书记刘晓亲自出席了于都、寻乌、安远等县的代表大会和活动分子会议,并为寻乌、安远两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作总结。各县认真地总结了前一阶段工作经验和教训,部署了今后的工作任务,选出了新的县委和出席省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为了总结和检阅临时省委成立几个月来的工作,讨论和确定粤赣省在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的战斗任务,制定今后的工作方针,1933年11月4日,在会昌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粤赣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来自各县、红军二十二师及粤赣省各机关团体的代表约四五百人出席了大会。大会由临时省委书记刘晓致开幕词,中共中央代表罗迈(李维汉)作了题为《在粤赣省第一次党代表会议的前面》的政治报告;戴元淮、钟世斌、罗屏汉、谢炳煌分别作了关于查田运动、苏维埃建设、地方武装工作、组织问题的报告。与会代表对政治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会选举罗迈、刘晓、钟循仁、戴元淮、黄家承、张鹤龄、钟世斌、谢炳煌等37人为中共粤赣省执行委员会委员,梁裕春、吴富连、罗屏汉等9人为候补委员;选举丁比兴、肖枚春等9人为中共粤赣省监察委员会委员,赖长发、朱学昆2人为候补监察委员。刘晓当选为中共粤赣省委书记。

  临时省苏政府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在各县相继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基础上,于1933年12月23日,在会昌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粤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钟世斌当选为省苏政府主席,王孚善、邓学林为副主席。

  粤赣省和江西、福建、闽赣等兄弟省一样,在中共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一切力量支援革命战争,特别是扩大红军、拥军优属、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苏区经济建设、开展增产节约、筹粮筹款供应红军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很好地完成了中共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赋予的光荣任务。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