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四十四讲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历史意义与赣南人民的全力支援

2012-10-31 08:20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第四十四讲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历史意义与赣南人民的全力支援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开创了红军打兵团伏击的战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作战经验。这一方面表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在红一方面军中仍具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朱德等卓越的组织和指挥才能。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既充分运用了毛泽东领导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丰富经验,又首次成功地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战法,对集群敌军予以围歼并获得重大胜利,在红军战争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周恩来、朱德等红军统帅功不可没。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直接贯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使中央苏区在巩固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大和发展。苏区军民无不欢欣鼓舞,热烈庆祝。诗人陈毅更是诗性大发,当即写下了一首七言诗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兴奋的心情:诗曰:

  千崖万壑供野营,羊肠鸟道笑津迷。

  半夜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须眉。

  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

  回到后方瑞金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也对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大加称赞,称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空前光荣伟大胜利”,给了蒋介石“以最致命的打击”。

  与苏区红军热烈欢庆的情景正相反,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给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蒋介石在1933年3月4日得知其第五十二与五十九两师被歼灭后,曾致电陈诚进行抚慰:“我军此次进剿,不幸第五十二与五十九两师在固岗、霍源横遭暗袭,师长殉难……,此乃为本军未有之惨事,”“中正接诵噩耗,悲愤填膺”。此时的蒋介石还能假装镇定,安抚部下。但仅过20日,当他再次接到王牌军第十一师被红军歼灭的消息时,却如雷轰顶,难以自持。他当即在写给陈诚的手谕中不得不承认:“惟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之隐痛。”陈诚在接读这份手谕后,也在背面写下了“诚虽不敏,独生为羞!”八个字。作为第一纵队的指挥官,罗卓英更是羞愧交加,在给蒋介石的检讨中自称:“……英在今日已成党国之大罪人”。由此可见,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对国民党军的打击是多么的沉重。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与赣南人民的全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虽不在赣南境内,但赣南苏区是红军反“围剿”的巩固后方。赣南人民为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国民党蒋介石对苏区和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初期,赣南苏区各县人民群众就积极响应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反“围剿”号召,在以周恩来为主席的“劳动与战争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的第14号训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反“围剿”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积极扩大红军,壮大红军力量是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重要条件。赣南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一切为了革命战争胜利”的口号下,始终把扩大红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号召和要求苏区每一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苏维埃工作人员都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动员广大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赣南各县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扩红热潮。许多地方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报名参加红军的动人景象。据当时江西省苏政府统计,仅1932年7月至9月,赣南的兴国、于都等13县参加主力红军的共8690人,参加地方武装的约2万人。1932年10月,随着第四次反“围剿”决战的日益临近,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战争紧急动员》的第12号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在10月内以最大力量和速度,来动员最广大的工农积极分子去加强红军的数量和质量”。为执行中央政府的这一战争紧急动员令,江西从10月20日到12月20日,开展了“全省两个月冲锋工作竞赛”,再次掀起扩大红军热潮。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两个月竞赛中扩大到红一方面军和地方武装的共14991名。其中兴国一县扩红就达2727名,获得全省竞赛的第一名。宁都县在7月、8月、9月三个月中,共扩大红军2400余名。随后,依据战争需要,赣南各县地方武装整营、整连地补充到主力红军中去。

  第四次反“围剿”期间赣南苏区的工农群众和地方武装,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大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打击敌人,与主力红军进行战略或战役上的积极配合。自1932年8月红军主力离开赣南北上歼敌后,巩固后方根据地、保卫赣南苏区、牵制和打击南部国民党粤军的重任就由赣南地方武装担负。按照1932年10月26日中革军委发出的密令,中央苏区地方武装统一划分为三个作战地域:一、东北作战地域,以宁都为后方,指挥江西军区的第一(南、广、建、黎、泰)作战分区和第二(宜、乐)作战分区的地方武装作战。肩负巩固宁都全县尤其是宁都、广昌、石城间的后方防御;二、赣江流域作战地域,以兴国为后方,指挥江西军区第四(永、吉、泰)作战分区和第五(于、信、赣)作战分区的地方武装作战,并负责巩固兴国、胜利及于北之后方防御;三、东南作战地域,以瑞金为后方,指挥江西军区第三(会、寻、安)作战分区和福建军区及宁(化)石(城)清(流)作战分区的地方武装作战,保卫瑞金、石城、宁化、汀州地域安全。三个作战地域皆以其所属地方武装为基干兵团,与主力红军进行战役或战略配合。东北作战地域的宁都游击队直接参加了黄陂和草台岗的作战,为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其它两个作战地域的地方武装,也积极出击,以强固的运动防御战迟滞疲惫敌人,巩固和保卫了中央苏区东南和西南部的安全,与北线红军进行战略上的紧密配合,使主力红军得以集中全力投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赣南苏区的广大工农群众在苏维埃政府“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保障了反“围剿”前线的物资供给。为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曾于1932年6月和10月先后发行了两期短期的革命战争公债,分别为60万元和120万元。分配给赣南苏区认购任务均超额完成,仅兴国一个县就购买第一期公债55600元,超过85%,第二期又购买128000元,超额完成任务。尽管苏区群众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但他们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保障前线红军的供给。后方群众还自觉地组织起担架、救护、运输、慰劳、洗衣等服务队,奔忙于前线和后方之间,帮助红军救护伤员、运输物资、押看俘虏、打扫战场等。据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统计:仅1932年7月至9月,赣南苏区组织的担架队和运输队员22493人,长短夫子48461人。第四次反“围剿”期间,主力红军曾两次集结于宁都北部,宁都党政组织及时发动群众,收集粮食、铺板、碗筷、水桶、禾草等物资供应红军,保障了数万红军部队的物资供应。

  正是有了赣南苏区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前方后方同仇敌忾,才有力地保障了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注释:

  ①长短夫子:夫子,即挑夫。红军时期,协助红军搬运物资的挑夫分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雇用的挑夫叫长夫,短期雇用的挑夫叫短夫。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