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四十一讲 水口战役征惩粤军

江口会议后,红军主力分东、西两路军活动。西路军在河西苏区转战的同时,红军东路军于4月中、下旬连克龙岩、漳州,取得重大胜利。
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的胜利,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刚刚出卖了上海“一•二八”抗战的蒋介石,连忙调第十九路军入闽,并加紧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5月中旬,蒋介石调集约40个团的兵力,由军政部长何应钦统一指挥,首先对红军西路军进行大规模的“会剿”。被蒋介石收买利诱的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也大举入赣,准备进攻中央苏区。当时粤敌的兵力布置是:第一师李振球部驻赣州及其附近地区;第二师叶肇部驻南康及附近地区;第一军军部和直属队驻大余及附近地区;第二军第四师张枚新部驻信丰县城及周围地区;另派第二独立旅陈章部进驻粤北的南雄。以上粤敌共16个团,统归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指挥。入赣粤敌在大举围攻红军西路军的同时,侵占了赣西南的大片苏区,不仅使红军西路军陷入困境,赣南革命根据地也受到粤敌的巨大威胁。
为了打击粤敌,巩固中央苏区,以便尔后集中红军主力向北发展,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于1932年6月5日发布军事训令,指示“红一、五军团主力应与河西三军团相呼应,解决入赣粤敌”。遵照这一指示,红一、五军团当即从闽西回师,准备与西路军汇合,共同对付粤敌。
6月初,东路军奉命离开漳州、龙岩地区,回师赣南。原在福建活动的红十二军也与东路军一同西进。6月中旬,红一、五军团及红十二军到达赣南安远县的天心、版石等地。这时,苏区中央局决定取消红军东路军和西路军番号,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建制,一、三、五军团均由方面军直接指挥,朱德兼方面军总司令,王稼祥兼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仍随军行动。
6月2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天心圩下达了“迅速的坚决的消灭入赣粤敌”的命令。规定一、五军团、十二军和独立三师的任务是:由信丰南部进窥南雄,迫使入赣粤敌回援南雄,尔后与红三军团紧密配合在运动中给侵入赣南的粤敌余汉谋部予最大限度的打击与消灭。红一、五军团遵照命令,不顾天气炎热和长途行军极度疲劳,经信丰急行军分路西进,6月29日下午到达南雄界址圩,30日到达乌迳地区,完成了军事部署。
在红一、五军团回师赣南的同时,红三军团也奉命从赣县沙地向横石井、上犹方向移动。6月21日,红十九师和二十师共约2000余人到达社溪附近距十八塘仅三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子,与粤军第一师王道团遭遇,双方激战半日。敌从唐江调兵一营赶来支援。红十九师和二十师在横石井、十八塘、社溪一带同敌人周旋四五天后,返回油石与红三军团主力汇合。6月27日,红三军团主力约5000人由上犹营前出发,经过崇义县城,28日到达长龙圩,先头部队当天到达上犹南部的杨眉寺,占领新城水西的蔡屋,并向唐江方面警戒。
6月30日,粤敌第一师指挥的6个团由赣州进至南康向大余集结,7月1日下午,在大余池江附近与红三军团一部遭遇。经短暂接触,红军主动撤退。7月2日拂晓,红三军团主力向池江之敌猛攻,与4个团以上的敌人激战至下午4时。敌被击溃,退至大余城。战斗中,红七军第十九师师长李显牺牲。
7月3日,红三军团奉方面军总部命令围攻大余城。方面军首先判定大余之敌将迅速向南雄集中,遂令红一军团派出1个师兵力进攻梅岭关隘,断敌退路。驻守梅关的敌人为粤敌第二师第五团。从3日下午起经2小时战斗,即将该敌击溃,并乘胜追击逃敌至大余城下,随后主动撤回,固守梅关。此时,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五军团、红十二军已进至大余至南雄间的中站、灵潭等地;红军独立六师也向南雄发起佯攻,独立三师牵制信丰之敌。
7月4日,红三军团依方面军总部命令向大余城发起进攻。彭德怀亲临西华山侦察敌情、地形,指挥攻击。5日,由于攻城部队判断不准,误报军情,谓“大余之敌已经退却”,红一方面军总部据此迅速调整部署,令红五军团插至南雄城以南阻截城内敌军南逃。及至6日红一方面军总部才发现大余之敌并未逃跑,仍在城内固守待援;而信丰城内敌军第四师已弃城进至九渡水一带,正向南雄集结。红一方面军首长只好命令红五军团从南雄北返罗田、赤石、州头一线。红三军团也始终未能攻克大余城,7月8日只得撤围。这时,粤敌已经调整好防守部署,准备固守大余和南雄两个县城,并急调驻韶关的2个师和信丰九渡水的第四师向南雄集中;北面蒋介石的两个师也以一部接防赣州,主力向大余急进。敌人拟从南雄和大余两头以8个师兵力夹击红一方面军主力。7月7日,敌之第四师已由信丰进抵南雄乌迳,敌第五师和独立第三师5个团进到南雄城附近。
7日和8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制定了在水口与敌决战的计划,决定由五军团首先歼灭乌迳之敌,待南雄之敌向乌迳出动增援,再乘机将其消灭并攻占南雄城。8日上午9时起,红五军团按预定计划与敌第四师在水口附近发生激战。当日下午4时左右,敌两个团狼狈溃逃,五军团乘胜追击,越过浈江河直追至离水口圩5里的高地才停止。敌人退至水口圩及附近高地据守。9日拂晓,红五军团继续向水口之敌展开进攻。当日中午12时,由南雄城赶来的增援之敌6个团到达。可是,红五军团却未察觉,将10个团的敌人当作4个团来打,结果遭敌人反击,招架不住,危急时刻幸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率独立三师、独立六师赶到,投入战斗,才稳住阵脚。当天,红一方面军总部本拟派主力增援水口,歼灭敌人。但是,红五军团误报水口之敌已退,至使增援计划未执行,等到这天下午,红一方面军首长获悉水口之敌没有撤退,这才急令红一、三军团和十二军火速增援,会歼水口之敌。红一军团和十二军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从中站、里东、邓坊等地出发,星夜奔驰,于10日拂晓赶到浈江畔的水口战场。毛泽东、聂荣臻、林彪一起到了设在水口桥北侧高地的五军团指挥所。毛泽东听了肖劲光和董振堂的汇报,了解了敌我两军的态势,又亲自察看了敌军阵地后,当即向林、聂、董、肖等人部署了战斗任务,一军团增援在南岸作战的红三军;十二军增援在北岸作战的十三军,并且命令各部马上出击,坚决消灭敌人。增援部队按照命令开赴指定位置,迅速地冲向浈水南北两岸的敌军。红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
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麇集在水口战场上粤军共10个团全线溃退,红军衔尾猛追,毛泽东也随红军部队一同追歼敌人,一直追到距南雄城仅10余公里的石塘、邕溪一带才收兵。
当天下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主力由大余赶到水口,与红一、五军团会师。这时,历时三天两晚的水口战役已告结束。
池江、水口战役,红一方面军先后击溃敌军15个团,毙伤敌人共3000多人。给粤敌以沉重打击。水口战役后,粤军主力龟缩在南雄、大余两地,不敢再向赣南冒进,赣南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巩固,并使红军后来在反“围剿”作战中消除了后顾之忧。这一战役红军也受到重大损失,自身伤亡2000余人,尤以红三军损失最大,伤亡团长7名、连排长半数、战斗员1000名以上。战斗中缴获也不多。由于红军兵力不集中,加上两次误报军情,致使未能全歼敌人,将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