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三十七讲 宁都兵暴与红五军团诞生(下)

刘振亚、袁汉澄他们返回二十六路军后,先顺着自己熟悉、可靠的关系发展党员;谁发展谁领导,只发生纵的关系,不发生横的关系,特殊情况例外。
他们先后发展了罗亚平(总指挥部译电主任)、王铭五(七十四旅副连长)、王振铎(总指挥部执法队长)、李秉仁(七十四旅排长)、杨金堂(中校参谋)、王宏文(上尉执法官)、李青云(学兵连教官)入党,并与共产党员熊伯涛(七十九旅副连长)接上了关系。随后,他们成立了二十六路军地下特别支部,刘振亚任特支书记,袁汉澄任组织委员,王铭伍任宣传委员。特支下设官长支部和士兵支部。经中共中央特批,他们又发展了总参谋长赵博生入党,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关键一步。
赵博生,河北黄骅县人,贫苦出身。1917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先后任团参谋、参谋处长、旅、师、军参谋长、特种兵旅参谋长等职,素以为人正直、艰苦朴素著称。他对军阀混战极为不满,曾写下《救国救民之责任》一文,对士兵们说:“我每天都准备着死。在未死之前,活一天,就坚决地为劳苦大众奋斗一天。”他不愿归降蒋介石,曾率部上秦岭独树一帜;他对苏区宣传品特别留心研究,对以“赤匪”罪名抓来的农民都设法予以释放;他对共产党有好感,打听刘伯坚的下落,派人寻找共产党组织。赵博生入党前诚恳地对试探他的共产党员罗亚平说:“我要求参加共产党,别看我是参谋长,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赵博生入党后,又先后吸收了王际坦(王幼平)等10多人入党。
二十六路军地下特支,是起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正当起义工作紧张进行之时,发生了一个万分危急的情况,险些将起义毁于一旦。
1931年12月5日,蒋介石的南昌行营意外地获得了二十六路军中共地下特支的秘密,火急电令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严缉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伍3名共党分子,星夜送行营惩处。接着,蒋介石又派专机到宁都空投了一个“手令”,命令将二十六路军中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情况万分紧急!
幸好电报落在总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手里。赵博生一面以“尊令即办”应付蒋介石,一面立即与刘振亚、袁汉澄等人商量应变办法。议定争取董振堂、季振同和黄中岳共同起义参加红军。他们认真分析了整个二十六路军的情况,认为董振堂的七十三旅,季振同的七十四旅是二十六路军的主力旅(黄中岳是七十四旅主力团的团长),将这两个旅争取过来了对起义成功将起重要作用。董振堂是赵博生的同学和同乡,有倾向革命的言论,曾对刘振亚吐露过“倒戈”的想法,还去找过刘伯坚。赵博生利用同学、同乡关系和多年交往已对他做了大量工作。季振同是冯玉祥的心腹,对归降蒋介石一直不服气,有强烈抗日要求。他与赵博生是同乡,两人共事较久,对赵博生比较尊重。赵博生也曾找他做过不少工作。黄中岳是季振同的把兄弟,是跟季走的。因此,争取他们共同起义是有把握的。他们还商定,由赵博生负责去做争取董、季、黄共同起义的工作;袁汉澄赴中央苏区向党中央报告起义的具体问题。
赵博生首先找的是董振堂,与他共商二十六路军的出路。董振堂说:“恩溥,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听你的!”赵博生果断地说:“联合红军,北上抗日!”董振堂当即表示赞成。两人商定后,便一起去找季振同。季振同性格爽朗,当议论到二十六路军的处境和前途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干脆和红军联合起来,回北方打日本!未知二位老兄有何见教?”赵博生说:“季弟有远见卓识,赵某当供驱策!”董振堂点点头:“我赞成,你说的办法太好了!”赵博生又说:“未知中岳弟意下如何?”季振同说:“我同中岳的关系,如同你和绍仲的关系一样,用不着多费唇舌。”说罢哈哈大笑。他们商定共同举行起义后,决定联名给在中央苏区的刘伯坚写信,表明他们起义加入红军的诚意和决心。
袁汉澄星夜奔赴中央苏区,在瑞金叶坪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报告了二十六路军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以及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的设想。与此同时,董振堂、季振同等人派出的信使郭如岳、卢寿椿也到达叶坪,见到了刘伯坚。中革军委根据特支的报告和董振堂等人的来信,经过研究,决定组织发动二十六路军起义。当时提出:一,用最大的努力,争取全部暴动;二,假如不能全部起义,则以七十三旅和总指挥部掌握的部队,以“进剿”为名,在适当的地点解决反动军官,实行局部起义开到苏区;三,暴动万一不成功,暴露的同志(如赵博生等人)一律离开宁都到苏区来,没有暴露的同志继续隐蔽在二十六路军中开展工作;四,派红军在宁都城外20里的会同地区监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以便相机策应起义;五,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同志携带电台至澎湃县苏维埃政府联络指挥;六,由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赵博生等推举起义领导人;起义的时间定为12月13日;七,行动要机密;起义时,在可能情况下,把宁都地方反动武装头子严维绅、黄才梯逮捕起来。
袁汉澄返回宁都,向刘振亚、赵博生等传达了中革军委的指示精神;郭如岳、卢寿椿带回了刘伯坚给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的一封信。经过研究,他们又派卢寿椿去苏区进一步洽商起义事宜。
在叶坪,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除与卢寿椿面商外,又给季振同等人写了一封信,转达中革军委决定:二十六路军起义后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委任季振同为第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红十三军军长(起义后任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红十四军军长(起义后任总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红十五军军长;并对起义作了具体的部署。
起义时间原定为12月13日拂晓,因冬衣和饷款未到,临时决定推迟一天。
特别支部和起义将领都投入了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召开了起义行动会议,确定了起义的最后行动方案。
1931年12月14日,整整一个白天宁都县城都很平静。下午4点,根据赵博生和季振同的命令,宁都城内全部换岗换哨。
5点多钟,根据赵博生的命令,二十六路军的3部电台全部关机,人员一律离开,由七十三旅学兵连等队伍控制;城内通往城外的电话全部切断,全城戒严,关闭城门;七十三旅封闭、看守各要害部门;七十四旅一团一营集合待命,准备包围二十五师师部。
接近6点,总指挥部却灯火辉煌——赵博生以总指挥部名义“宴请”团以上军官。那些旅长、团长们一个个都趾高气扬地走进了被暗中包围了的总指挥部。只有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借故未来“赴宴”。
6时许,宴会开始,赵博生说:“总座(孙连仲)在上海养病关心各位弟兄,特意捎来高级烟酒慰问。今天请各位前来,一是感谢总座关心,二是有紧急军务要和诸位磋商。咱们边吃边谈,请诸位自便。”
酒过三巡,突然楼下“哒哒哒”响起一阵冲锋枪声。原来,那些旅长、团长的护兵留在楼下喝酒,已被预先布置在那里的“招待人员”两个夹一个地缴了械;七十四旅九连20多人在连长带领下按约定要求迅速向楼上冲去,一个士兵手中的冲锋枪走了火,一梭子弹上了天。
楼上军官一听到枪声,无不大惊!赵博生当机立断,站起来大声说:“诸位,国难当头,众将领对本军前途有何打算?”面对惊疑的目光,赵博生慷慨陈词,阐明了当前日本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和二十六路军所处的困境,宣布:“现在,我愿意带领众将领走一条光明的道路,起义参加红军,回北方,打日本!”多数军官都以信赖和敬佩的目光投向赵博生。一个叫王天顺的团长却把桌子一拍,大叫:“打日本我赞成,要我当‘共匪’就枪毙我吧!我不干!”一个叫李锦亭的团长也拍桌子叫喊:“你们暴动,我不暴动!”另一个叫郭道培的团长见势不妙企图跳楼逃走,被孙步霞一把抓住按倒在地。王天顺、李锦亭从楼上跳下去后,也当即被擒获。还有几个顽固分子也被当场押了起来。
赵博生命令各旅长、团长留在原地,由各旅、团参谋长拿着他们的印章,以他们的名义回去调动部队,按指定时间带到指定地点集合待命;又命令孙步霞鸣枪3响,发出了按预定计划全军行动的信号。顿时,整个宁都城沸腾了!
各项行动都顺利,只是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逃走了,并从城外带走了一个团的兵力。
15日清晨,二十六路军17000多名官兵携带全副武装在城外宝塔下的沙滩上集合。赵博生高声宣告:“暴动成功了!”随后,起义队伍高举着镶有镰刀锤子的红旗,迎着朝阳,浩浩荡荡开赴苏区。宁都起义部队被中革军委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后来成为红军的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宁都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成功的兵运工作。毛泽东同志对宁都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在延安接见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后留影,并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市委党史办供稿,执笔胡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