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三十八讲 中央红军攻打赣州

2012-10-27 09:34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1931年底,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基本上将盘踞在石城、会昌、于都和福建长汀等县土楼、石寨内的豪绅地主武装消灭,扫除了残存在苏区内的白色据点,使中央苏区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使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领导的各项建设顺利进行。按原计划,红一方面军还将继续分散在安远、寻乌、信丰、定南等16县开展扫除白点、巩固和发展苏区的行动。然而,这一计划,却被中共临时中央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命令而中断。中共临时中央强令红军攻打赣州,不仅造成了红军的重大损失,而且延误了苏区的巩固与向外发展的有利时机。

当时,通过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被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出现的新形势,不承认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并未改变的客观事实,过分地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提出了夺取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错误主张。从1931年11月起,他们先后数次强令红一方面军要立即停止攻打土围、拔“白点”的行动,集中兵力进攻赣州或吉安等城市。1931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赴瑞金时,博古又将进攻赣州的任务交给他完成。

周恩来来到瑞金后,听取了毛泽东、朱德等关于苏区和红军实际情况的报告以及反对攻打赣州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电告博古,建议暂不组织红军攻打赣州。但是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不允,周恩来只好于1932年1月上旬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对攻赣问题进行讨论。会上,毛泽东再次力陈不能攻打赣州的理由,认为要打也只能是围城打援,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会上,迫于临时中央的压力,多数同志表态主张攻打赣州。会议作出了攻赣决定。中革军委于1932年1月10日发布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并作出了攻打赣州的具体军事部署。

根据这个部署,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分成主作战军、支作战军和机动部队三部分。主作战军以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由攻城部队、监视部队和地方工作部队组成。攻城部队由红三军团担任,第七军主攻东门,第二师主攻南门,第一师主攻西门;监视部队由红四军第十师担任,位于南康县唐江以北地区,任务是准备截击由赣州北逃之敌;地方工作部队由红四军担任,位于大余新城、南康和上犹崇义杨眉寺附近,任务是打击从南雄、大余前来增援赣州的粤敌,建立军事交通线,贯通于都、赣县、信丰、南康、大余苏区,占领大余、信丰县城,掩护攻城部队。

支作战军以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为总指挥,包括赣南独立第二师、独立第三师、独立第六师、赣东独立第四师和湘赣独立第一师。另以红三军暂时担任消灭宁都、于都境内残余地主武装的任务;红十二军在宁化西南及连城西北一带工作,巩固发展闽西苏区,红军第五军团继续整顿训练;红军第十六军进窥樟树威胁吉安之敌,使之不能增援赣州。

此外,还安排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担任总预备队。

1932年2月初,在临时中央电促下,红三军团从会昌出发,经于都至赣县的下湖塘等地架桥渡过桃江,2月4日到达赣州城东外五里亭、天竺山及西南城郊。同时,红四军各师也先后进入南康、信丰、新城、上犹、唐江等地。从此,完成了合围赣州的任务。

赣州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赣州城位于赣江源头章、贡二水汇合处,东、西、北三面环水,只有南面是陆地,四周城墙高厚坚实,地势十分险要,素有“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负责守卫赣州城的是国民党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旅长马崑,下辖六十七、六十八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连,全旅兵力约3000余人。另外,有赣南各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5000人左右,再加上警察队、商民自卫团等武装,共有兵力一万余人,枪近万支,具有相当的守备力量。赣城危急时,还可得到南面国民党粤军、北面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

为了阻挡红军攻打赣州城,守备赣州的马崑进行了严密的准备,组建了“民团指挥部”,下辖17个大队,每县编1个大队,使这股地方武装成了最顽固、最反动的守城力量。同时,还纠合各种反动势力,成立了“城防办事处”,强征物资粮饷,赶制守城器械。守城敌军的兵力布置为:六十七团守东门、小南门、建春门;六十八团守南门、西津门;各县民团大队分别协同守城。

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红军完成合围赣州的任务后,攻城部队全部进入城郊阵地。由红七军主攻东门,红三军团二师主攻南门,红三军团一师主攻西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攻城部队于1932年2月13日晚发起了第一次攻城战斗。攻城红军在炮火机枪火力掩护下,以10人为一组架设云梯爬城,向守城敌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攻,但均被守敌火力所阻。

爬城强攻不下,红军决定改变战法,爆破攻城。各部队爆破组在指定地点挖掘坑道,一步一步地逼近城墙。2月23日,红军第二次攻城。攻城部队用棺材炮分别在西门、南门、东门进行爆破。上午9时,主攻西门的红一师,由特务连连长刘少卿带领的冲锋队冲进月城,向城内猛攻,遇到两翼工事和城内鼓楼敌人火力阻击,被迫撤回。上午11时左右,负责主攻南门的红二师又炸开南门城墙的一角,谁知城墙外塌,压死许多红军突击队员,守敌又依托月城左右坚固工事顽抗,红军后续部队未能突入城内。与此同时,主攻东门的红七军,也炸塌了东门的月城,红军战士乘着弥漫硝烟,在机枪的掩护下,从3米宽的突破口向城内冲锋,占领了大城城楼。正值此时,巡逻至此的马崑强令止住后退士兵,并指挥随从卫队协同防守红军后援部队,另又调集部队抢夺城楼。红军后援部队曾几次发起冲锋,终因敌火力猛烈而受阻。突入城内的战士,大都壮烈牺牲。经4小时激战,红军攻城部队不得不从城楼撤下。

3月4日拂晓,红军第三次攻城。担任主攻的红七军用三个棺材炮炸开了东门城墙20多米,炸死敌营长李白林等200多人。红七军五十五团在团长卢绍武、政委陈漫远指挥下,发起猛烈冲锋。不料,红军中有2名投诚的马崑部下士兵在两天前又反水过去向马崑告密。马崑已得知红军攻城的情报,连夜将东门铁匠街的全部房屋拆毁,强令居民每户送1个沙包,筑起了第2道防御工事,同时将守城兵力由原来的1个营增加到1个团。当红军破城攻入月城后,敌军以新的防御工事为屏障,以强大的火力网进行阻击。双方展开激烈争夺战,红七军连续发起四次冲锋,与敌激战近四小时,虽曾一度攻上城楼,但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出战斗。同时,主攻西门的红一师和主攻南门的红二师均因坑道积水,几次引爆棺材炮均未能成功。

红军围攻赣州战斗打响后,赣州守敌旅长马崑一面死守顽抗,一面向蒋介石告急求援。蒋介石即令驻吉安的嫡系主力陈诚援赣。陈诚调遣其第十一师、十四师两个师和两个独立旅3万余人组成“援赣剿赤进击军”,并由第十一师师长罗卓英任前敌指挥驰援赣州。2月27日,该敌进至赣州西北30余公里的沙地、横石井一线,29日占领赣州西北郊赤珠岭、杨梅渡南桥地区;并在赣州北门外架起浮桥,与守城部队取得联系。马崑冒险出城与罗卓英密商了“缩小阵地,增兵进城,内外夹击,以解赣围”的军事部署后,罗卓英连夜派了1个工兵营随马崑进城。红军采用多种方法试图破坏敌军架设的浮桥,未获成功。

3月5日晚,敌军两团偷渡浮桥进城。7日凌晨,敌军分三路从坑道向攻城的红军阵地出击。红一师师部遭到突然袭击,指挥系统被打乱。红军指战员各自独立地与敌军展开激战,边打边撤。有的部队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有的战士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大量地消灭敌人,但红军伤亡也很大,有的部队已被敌人紧紧咬住,难以撤出战斗。

3月7日上午,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率警卫营及总预备队红五军团第十三军赶来增援,当日下午三时,红军在赣州城郊天竺山、白云山一线同敌人展开肉搏战。红五军团指战员们脱去上衣手持大刀,跃入敌阵,朝诱至前沿的敌人猛砍猛杀,掩护攻城红军撤出战斗。

红军历时33天的攻赣战役,以失败告终。是役,红三军团伤亡达300O多人,红一师师长侯中英被俘遇害。这是“左”倾教条主义瞎指挥的结果。

此次战役虽然失败了,但仍具有一定的意义。红军在攻打赣州期间,广泛地宣传、发动了群众,扩大了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影响,帮助群众组织了农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特别是赣州城郊农村的苏维埃政府、农会、赤卫队和各种支前组织迅速建立。群众支援红军的热情空前高涨,千家万户为红军推砻打碓做米,支前队员昼夜不停地为部队运送弹药物资。沙石、沙河等乡还支援攻城红军1100多担粮食,几十头肥猪。水西、南外、黄金等乡的菜农,经常把一担一担的新鲜蔬菜送往红军驻地,密切了军民关系。还发展了信丰、南康、崇义、上犹、遂川等县的工作,争取了这些地区的群众,建立了许多赤色政权,发展了地方党的组织,增编了红军独立第九师,扩大了红军,使湘赣苏区与中央苏区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在这场战斗中,红军进行了攻坚攻城战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攻城经验。特别是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永垂千古。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