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三十五讲 中央苏区打“土围”拔“白点”的斗争

随着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苏区与闽西苏区联成一片。革命根据地扩大到赣南闽西20余县的广大地区。苏维埃区域虽然大大发展了,但由于主力红军忙于应付接二连三的反“围剿”战争,来不及扫除残存在苏区内部的反动势力,不但苏区边界处于赤白拉锯状态,就是苏区腹地也很不巩固。
在革命战争迅猛发展面前,一时来不及逃往白区的国民党反动官吏、土豪劣绅及其反动武装骨干便一头钻进防御较坚固的土楼山寨,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有的躲入边远山村,以深山密林或乡村为活动据点,占山为王,并以深山密林或险要村寨为屏障,负隅顽抗,成为苏区内的“白区”。据不完全统计,大小“白色据点”200多处,遍布赣南苏区各县。如石城的红石寨、李家寨、陈坊寨、烟坊土楼;宁都的赤面寨、观音寨、赖村土围、莲子塘土围;于都的马安石土围、罗屋土围、翰林头土围、上宝土围;安远的天心仰天湖土围、半边塘土围;瑞金的新陂土围、丁陂土围等都是当时顽固的白色据点。
盘踞在“白色据点”的土豪劣绅蒙骗、胁迫大批贫苦群众到土围里。当国民党军进攻苏区时,他们积极配合,遥相呼应,威胁红军后方,牵制红军兵力;在平时,他们造谣惑众,蛊惑人心,烧杀抢掠群众财物,甚至偷袭区乡苏维埃政府,暗杀革命干部,严重危害着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层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迅速肃清苏区内的“白色据点”,是巩固与发展革命根据地不可少的一环,成为摆在红军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毛泽东对消灭苏区内残存的白色据点的工作十分重视,他和朱德联名签署了一份《收集攻打土围炮楼经验的训令》,要求各部队要认真收集和总结攻打苏区白色据点的经验,做到既迅速扫除这些白色据点,巩固苏区,又要爱惜兵力,减少不必要的牺牲。红一方面军总部对消灭白色据点的工作进行系统分工和详细部署:命令红军第一军团在石城、长汀;红军第三军团在会昌、安远、于都;红三军和红军独立第三师在于都、宁都等地;总部在瑞金居中指挥。具体安排是:第1期先肃清石、汀、于、会4县白色据点;第2期完成武平、宁化、清流、归化、泰宁、建宁、寻乌、安远、信丰、南康、赣州、大余、上犹、崇义、遂川、万安等16县的赤化任务。据此,红军各部队纷纷到达指定地域,开始了一场以消灭地主反动武装据守的白色据点的战斗。
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的战斗
会昌县在瑞金县南面,会昌县城距瑞金县城100华里,城的东西北3面环水,河宽流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会昌县的土豪劣绅纷纷逃往县城,妄图利用县城的险要地势进行顽抗。瑞(金)、于(都)、宁(都)、兴(国)、石(城)的土豪靖卫团也纷纷麇集会昌城保命。当时守卫会昌城的反动地主武装“靖卫团”和保安队共有2000余人。他们凭藉深沟高垒,据城固守,是苏区内最大的白色据点。
1931年10月,红三军团第三师抵达会昌后,一面休整补充部队,一面进行攻打会昌城的准备。红三师首先赤化了会昌城周围的村庄,接着对会昌城进行严密包围封锁,然后集中全师主力,采用坑道作业,秘密接近城墙,准备爆破城墙,攻入城内。红军控制了冠顶脑、岚山岭等高地,居高临下,攻击南北两面,在水东步云桥头和富尾一带设立阵地,封锁东西两路。会昌县革命委员会调集周田、洛口、珠兰埠三区赤卫队配合红军行动。攻城部队用种种巧妙的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难,经20多天作业,挖通了一条长150多米直通西南城墙的坑道。11月26日凌晨,红军用棺材装上600余斤炸药置于西南城墙脚下。随着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一道20多米宽的口子,守候在城外的红三师八团乘势登城,与城内靖匪激战。靖匪负隅顽抗。11月27日晨,红军又在南门附近炸毁城墙2处,主力部队乘势突入城内。敌人见大势已去,打开城门,诡称要与红军谈判,红军右翼部队乘机突入,与靖匪巷战,当场击毙靖匪总指挥欧阳琳和五个大队长,一部残敌从城东北逃跑,刚过河就被预先埋伏的红军全部歼灭;另一部分敌人化装成百姓,混入群众之中,被人民群众全部揪出。会昌县长史丞汉及赣南各县土豪1000余名、靖卫团匪800余名被活捉。红军缴获各种枪支800余支。
红三军消灭马安石、上宝、翰林头土围的战斗
1931年10月上旬,红三军抵达于都后,在于北区苏维埃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积极扫除残存的地主武装。他们首先攻克了仙下吉村和旗岭寨两个反动据点,迫使据守邹坑花石寨的靖匪闻风而逃,不打自垮。接着,红三军兵分两路,以第七师围攻翰林头据点,第八、九两师向马安石和上宝土围进攻。10月21日,红军首先攻破马安石附近的西汾土围,打死打伤数十名靖匪。随后,红军围攻马安石(别坑)土围。当时,据守土围的是钟楷瑞、张修贤指挥的两股靖匪,还有被胁迫入围的群众四五百人,枪数百支。红军一面加紧军事围攻,一面派于北区苏政府工作团用土喇叭向围内群众喊话,宣传“穷人不打穷人,红军和穷人是一家”等口号。在土围被围困的10多天中,许多群众经过红军宣传,偷偷出围。围内靖匪军心浮动。匪首钟楷瑞、张修贤见无法固守,利用黑夜率靖匪突围,但刚逃至围外二三华里的山坡上就被红军伏击,大部分靖匪被歼,仅钟楷瑞、张修贤两人逃入上宝土围。马安石土围附近还有个头巾寨石山,山中有个深洞,几十名靖匪凭洞据守,抗拒红军。红军用烟熏石洞,迫使洞内靖匪缴械投降。11月3日开始至12月底,红三军八、九两师又先后扫平了罗屋土围和新圩土围、固石坑土围。12月26日开始,红九师集中兵力围攻上宝土围。
上宝土围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四面高墙围住,土围方园一华里半,围墙下挖有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围水沟,设防坚固。1928年,于都农民暴动时,靖匪头目钟朝珍从桥头逃到上宝后,又进一步将土围加固。从此,上宝土围成为于北区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兴国、于都、赣县等地的土豪劣绅后来也纷纷逃入上宝土围,使围内聚集的靖卫团匪增至五六百人,还有被胁迫入围的群众5000多人。
鉴于该土围设防坚固,易守难攻,为减少红军战士的伤亡,红九师采取长围久困的策略,将土围严密封锁,使之与外界隔绝。经月余时间的围困,围内粮尽.加上药品奇缺,疾病流行,每天有数十人死亡。活着的人也整日提心吊胆。为挽救围内土豪劣绅和靖卫团匪们覆灭的命运,于都逃往南昌的土豪劣绅以“于都旅省同乡会”之名电请蒋介石先后四次派飞机向上宝土围空投弹药物品。但空投的物资大部分落在围外,仅小部分落人围内。被围之敌陷入绝境,面对红军强大攻势,于1932年1月20日缴械投降。红军共消灭靖匪600余人,缴枪300余支,解放围内群众5000余人。为纪念这一重大胜利,经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在原于北区的基础上,新设立了一个胜利县。
与此同时,红军独立第三师先后攻克了于都澄江土围、用筑坝水淹的战术攻克了设防坚固的杨梅头土围。至1932年1月,红军在于北区共攻克土围石寨上百处,缴枪数千支,财物无数,解救群众上万名。
红四军攻克洋地寨、陈坊寨、李家寨、红石寨据点的战斗
按照红军总部的部署,1931年10月8日,红四军经宁都的固厚、瑞金的湖陂、沿岗等地抵达石城。10月14日,帮助恢复了中共石城县委。
石城境内的“白色据点”主要分布在南区,大小共有12处。这些山寨、土围的四周,一般都筑有厚约1丈,高约2至3丈的土墙,有的还筑有明碉暗堡,安装了栅栏,埋设了地雷,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尤其是红石寨兀立琴江河畔,其四周都是宽阔的平地,山势险要,悬崖绝壁,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可通山顶,易守难攻。寨上还建有兵工厂,自制枪弹,设有军用电话对外联络。
红四军根据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原则和先小后大、先弱后强、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派出大量干部和战士深入各白色据点附近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赤色武装,实行赤色戒严,截断各“白色据点”与外界的联系与物资供给;并根据各土围山寨敌军兵力多少及地形特点,分配了兵力,决定由红十二师三十五团负责攻打洋地乡的三坑寨、洋地寨;红十一师负责攻打屏山的猪子寨、石耳寨、陈坊寨、李家寨、红石寨;红十师负责攻打烟坊、秋溪等土楼。石城北区游击队配合红十一师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围攻,三坑寨、洋地寨等11个土围山寨先后被红军攻克,最后剩下一个红石寨,仍被土豪靖匪盘踞。
红石寨位于石城县西南屏山境内的干头坡村,分大小两寨,两寨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四面绝壁,易守难攻。寨顶宽敞平坦,能种水稻,寨顶中央有一座庙宇。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派兵攻打过几次,都没有攻下来。红军向石城开进时,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各种反动组织及县城、坝口、小松、屏山、珠坑、大由等地的土豪劣绅,携带家眷及搜刮到的大批金银财物,躲入这个红石寨。宁都、瑞金、宁化、广昌等地的一些豪绅靖匪也相继逃入寨内。红石寨成了中央苏区北部数县反动派云集的据点.拥有1000多兵力。他们在寨上垒筑碉堡,开挖壕沟、安装栅栏、埋设铁刺、建造兵工厂,在唯一可通寨顶的小道口派有重兵把守。
担负攻打红石寨任务的是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1931年10月中旬,在团长林发、副团长陈冬生、团政委刘忠的指挥下,攻寨部队迅速将山寨团团围住,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断绝寨上敌人与山下的一切联系,使敌人无法明了红军情况,攻寨部队还发动附近群众通过喊话与书信等形式动员受骗上当的工农群众下寨回家搞生产,并劝说敌人放下武器投诚。在红军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一些不愿继续为国民党反动派卖命的靖匪及部分工农群众乘机下山。攻寨部队还从调查中得悉有一个叫赖明英的小商贩,往日与守寨的匪首黄太年、黄绍荣有些交往,便耐心地对他进行教育、启发,帮助他提高了阶级觉悟。赖明英以卖香烟为名上寨为红军侦察敌情。12月5日,红三十三团根据探得的敌情,从侧面架设云梯袭占小寨,随后以小寨为依托,向大寨发起猛烈攻击,但激战4个多小时,红军伤亡100多人仍未奏效。寨上的敌人一面据险顽抗,一面连连向南京蒋介石告急求援。国民党南昌行营多次派飞机向红石寨空投武器弹药及食物药品。而攻寨的红军部队,则得到贫苦樵夫赖俄老的帮助,在山寨南面绝壁缝中找到一条长满荆棘的通往山顶的秘密小路。攻寨部队兵分两路:一路从下面发起攻击以迷惑敌人,一路沿秘密小道偷袭敌人。红一方面军还派来一个炮兵连增援,加强攻寨力量。1932年1月1日,红三十三团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向寨上敌人发起全面攻击。敌人乱做一团,溃不成军,顽抗的很快被红军消灭,其余的全部当了俘虏。历时两个多月的围攻红石寨战斗胜利结束,共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活捉国民党石城县县长黄光英、靖卫团团长黄绍荣、杨子美、寨主黄太年及豪绅靖匪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支1500多支,机枪13挺,台炮3门,土炮40多门,子弹300多箱。
红一方面军历时四个月的打“土围”、拔“白点”的战斗,先后消灭了于都、会昌、宁都、瑞金、石城等地的靖匪据点大小200余处,共计打死打伤敌人1100名,俘敌7800名,缴获长、短枪15451支,机枪23挺、土炮277门,台炮3门、子弹671900发,手榴弹4箱,此外还有大批金银财物。这不仅铲除了地主残存武装,消除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大隐患,而且更加坚定了广大工农大众的革命信念,红色政权进一步巩固,为临时中央政府创造了安全的环境,并为以后粉碎敌人的第4次“围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