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三十一讲 红七军五十五团千里转战到崇义,推动崇犹革命斗争的开展

2012-10-21 08:50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在河东苏区开展紧张的反“围剿”战争之时,地处赣江以西的上犹、崇义苏区因与上级联系中断,由赣南临时行委改称的中共赣南特委(书记陈致中)只得独自领导西河各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特委将信丰、南康、南雄3县的革命武装整编为两个大队,其中南雄1个大队,信丰1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3个中队,每个中队有枪约30支;上犹崇义集中120支枪和一些梭标,编一个红色警卫营,有战斗员180余人;安远、寻乌也分别建立了红色警卫营;同时成立赣粤边界革命军事委员会,以陈致中、谢家禧、彭显模等3人为常委,陈致中为主席,统一指挥赣粤边界地区的军事行动,打击敌人的进攻和“清剿”,坚持和保卫西河苏区。

  正当西河各县革命斗争面临严重困难之时,一支由邓小平和李明瑞率领的红军劲旅——红七军五十五团突然来到崇义,给了西河地区革命斗争以有力的鼓舞和推动。红七军是邓小平、张云逸和李明瑞等在广西百色地区创建的红军主力部队,邓小平任前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1930年10月,红七军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出发,北上攻打柳州、桂林,准备在广东小北江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是李立三“左”倾中央制定的一个冒险计划。红七军在北上征战过程中,不仅丧失了原有的左、右江根据地,而且本身受到严重损失。部队从广西出发时辖两个师4个团,号称万人;到达粤北乐昌县时,仅剩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两个团和军直属队共3500余人,师的编制也被迫撤销。1931年2月5日在乐昌与韶关间抢渡武江(乐昌河),邓小平和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率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大部先行渡江;军长张云逸率领的军直属队和五十八团1部共600余人,却被敌军截断,未能渡江,与邓小平、李明瑞等失去联络。在严峻的敌情面前,邓小平毅然决定放弃原定的粤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与李明瑞等率部经广东仁化、湖南汝城去江西崇义,向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靠拢。张云逸率所部撤至广东乳源县大瑶山中隐蔽休整,后来转入湘赣革命根据地。

  1931年2月11日,邓小平、李明瑞率部抵达崇义文英,随后经古亭、关田向祟义县城进发,途中与从县城撤向聂都的土匪周文山部遭遇,打了一仗,缴枪40余支。14日,红七军胜利进占崇义县城。

  崇义县城居民对红军并不陌生,人们热烈欢迎红七军的到来。邓小平和红七军前委及五十五团团部驻县城城隍庙。他和李明瑞等领导部队在县城散发传单,刷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和纪律,号召工农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并且打土豪分浮财。3天后,红七军前委与活动在长潭(离城70余华里)的赣南特委一路工作委员会取得了联系,邓小平还会见了崇义县委书记周泰侃等人,高兴地听取了他们关于崇义、上犹和整个赣南革命斗争情况的汇报。邓小平了解到:崇义、上犹和整个赣南的革命斗争基础很好,崇、犹两县暂时尚无大股敌军,而此时红七军经数千里转战已十分疲惫,干部战士衣衫褴褛,粮弹缺乏,伤病员很多。根据这个情况和一路委意见,红七军前委当即决定部队就地休整补充,参加地方工作,帮助建立和发展崇犹苏区;随队的120余名伤病员送往长潭、杰坝苏区治疗休养。为适应地方工作需要,将原红七军前委改为红五十五团团委(又称“小前委”),邓小平任团委书记,李明瑞(兼任五十五团团长)和许卓(原红七军政治部主任)、佘惠、袁任远、张翼等为委员。为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革命斗争,团委决定在适当时候派邓小平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听取指示;商定邓小平离开期间由许卓代理团委书记,团委在组织上受中共赣南特委指挥。

  根据团委决定,红五十五团组织工作队,深入崇义县城郊区和长潭、过埠等地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帮助建立了茶滩、塔下、鱼梁、密溪、板角、河梅、思顺、上峙等20余个乡的红色政权,使全县城区、北区、内西区红色区域联成一片,在此基础上于2月底在金坑成立了崇义县革命委员会,选举陈文盛为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为帮助发展壮大崇义地方革命武装,红七军在崇义县城拨给崇犹西河红色警卫营80余支枪,并派出何昆,林材等军事骨干充实红色警卫营领导力量。红七军政治部主任许卓还在长潭圩主持开办为期两周的地方干部训练班,调集崇义、上犹两县20余名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邓小平亲自给学员讲课。这些学员结业后都成为崇、犹两县革命斗争骨干。

  3月上旬末,中共赣南特委书记陈致中从信丰来到崇义长潭,与邓小平、许卓等会晤,共商赣南革命大计。陈致中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情况,并通报了赣州国民党军第34旅即将向崇义发动进攻的紧急敌情。根据敌情变化,他们共同研究决定:红五十五团从崇义撤出转移至信丰地区活动,以便扰乱敌军后方,牵制进攻崇义之敌,同时巩固发展信康苏区。会晤时,陈致中得知邓小平要离开崇义前往上海,当即为他物色了一名向导。第2天即3月10 日一早,邓小平和许卓一起,前往杰坝看望在那里疗养的伤病员。

  3月10日这天,敌人果然分两路向崇义县城扑来,一路由敌第六十一师丁荣光团和第三十四旅1个营组成,由三十四旅旅长马崑率领,经杨眉、长龙进攻县城;一路由南康、上犹、崇义三县警察队和唐江商团组成,经上犹中稍、磨刀坑向县城进攻。驻守县城的红七军五十五团,因尚未建立情报网络,没有及时获得敌军进攻的情报,幸亏当日下午黄昏时分李明瑞率领一连兵力在城东五华里处警戒,发现敌情,当即与敌接火,边打边退入城内。就在这时,邓小平与许卓也从杰坝返回。途中,他们闻听县城方向传来激烈枪声,断定敌军正在向县城发起进攻。他们还料定城内的红五十五团会迅速转移。邓小平与许卓商议,请许卓设法赶回部队,自己则改道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许卓表示同意。行前,邓小平叮嘱部队仍需设法到信丰去,若情况有变,必要时可经遂川向井冈山靠拢,设法寻找张云逸率领的五十八团。当晚,邓小平告别许卓,化装成一名经销山货的商人,由向导带路,绕过崇义县城,走山路经过埠、麟潭、古亭、文英到大余、南雄,再由当地地下交通员带领到韶关乘火车到广州,然后经香港乘船抵达上海。邓小平离开后,许卓也安全返回部队。

  3月11日清晨,整个崇义山城笼罩在浓雾之中,数丈之外就辨不清方向。包围县城的敌军从东、西两面向城内红军发起进攻。李明瑞派出两个连分头阻击进攻之敌,自己率主力乘浓雾沿通往城北的小路悄悄撤出县城。两个连完成掩护任务后也迅速撤出战斗。进攻的敌人听到枪响,以为对方就是红军,互相间厮杀起来,街头死伤遍地。大雾散后,城内敌军才发现中计,而红七军却已安然撤至过埠,当晚又转移到金坑,与在过埠、金坑等地分兵开展群众工作的小分队以及西河红色警卫营会合。12日,红七军五十五团接回在杰坝休养的伤病员,在西河红色警卫营掩护下经上犹营前向遂川、永新前进。4月上旬,红五十五团终于与分别已3个月的红五十八团在永新天河胜利会合,不久又与湘赣红军独立师和红二十军在永新县城会师。4月中旬,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指示,三支红军部队共同成立“河西指挥部”,投入保卫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