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二十四讲 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成立与苏区的巩固、发展

第二十四讲 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成立与苏区的巩固、发展
中共苏区中央局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苏维埃区域设立的、担负领导和管理党在全国苏区事务的最高领导机构。
1930年8月之前,中共中央没有设立统一领导全国红色区域的党的领导机构。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维埃区域的扩大,1930年8月26日、10月3日、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次议决,在苏区成立党的中央局,决定由周恩来担任书记,还初步拟定了苏区中央局组成人员名单,并决定在周恩来抵达苏区前由项英代理中央局书记职务。
项英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930年11月离开上海,经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于12月底进入江西苏区,翌年1月初抵达宁都小布,与红一方面军总部会合。 1931年1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赤坎村中的龚氏宗祠宣告正式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共9人: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余飞、曾山及湘赣边特委1人,共青团中央1人,中央指定周恩来任书记,暂由项英任代理书记。2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又指定项英、任弼时、毛泽东、王稼祥等4人为苏区中央局常委。苏区中央局负责“管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各级党部,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将来苏维埃扩大的区域,仍归苏区中央局管理”。苏区中央局成立后,原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宣布撤销。
在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的同时,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苏维埃中央军委)也在小布成立,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这是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苏区成立的、担负领导和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域军事斗争和革命武装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
1930年3月以前,对全国军事斗争和革命武装组织的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负责。周恩来、杨殷先后担任中央军事部长。1930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部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关向应任书记。中央军委先后在广东和湖北设立南方办事处和长江办事处。但设在白区的中央军委和两个办事处都不便于对各红色割据区域的军事斗争实施指导,1930年6月,中央指定在红一军团活动区域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以统一指挥红军军事行动和政权建设。1930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又决定成立红军总司令部,任命朱德为红军总司令。1930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周恩来提议,正式决定组建苏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以项英、毛泽东、任弼时、朱德、彭德怀、贺龙、黄公略、周逸群、叶剑英、张云逸、邓中夏、曾中生、邓发、邓小平、黄甦、袁国平、刘伯承、周恩来、关向应、恽代英、李富春等25人为委员,要求在1930年底之前正式宣布成立,后因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而延后。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和项英抵达宁都小布,正式成立苏维埃中央军委的条件已经成熟。
苏维埃中央军委成立后,仍保留红一方面军建制,朱德、毛泽东分别担任总司令、总政委。 2月17日,成立中革军委总政治部,毛泽东任总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设立军委总参谋部,朱云卿代理部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毛泽东、朱德、朱云卿随红一方面军行动。
苏区中央局机关设在小布赤坎村龚氏宗祠,工作人员很少。在小布期间,苏区中央局先后发出8份通告,对苏区的政权建设、工会和青年团工作、土地问题和反富农政策、地方武装建设以及对处理“富田事变”等问题作出部署。2月22日,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等机关离开小布,移驻黄陂山堂村胡家祠。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苏区中央局宣布撤销了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及其下属的赣南、赣东、赣西、北路等行委组织。1931年1月17日,在富田成立新的中共赣西南特区委,由陈毅、曾山、陈正人、朱昌偕、杨成芙等5人组成临时常委会,陈毅任书记。同月,在赣县白鹭和宁都分别成立了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下属的中共南路分委和中共东路分委。中共南路分委书记罗寿男,组织部长钟锡球,宣传部长张芳惠,秘书长朱曦东,领导兴国、于都、赣县、万安县委和于北区委。中共东路分委书记谢唯俊,领导永丰、乐安、宁都、南丰、广昌、石城等县委和宜黄县工委。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部为巩固和发展苏区,对全军下一阶段行动作出部署。1931年2月21日,总部发出“胜字第6号命令”,要求各部队“工作以筹款为第一位”,3月6日前需完成20万元筹款任务,以解决全军两个月的经费给养,同时兼为作战准备,也是建立红色游击队的需要。总部的具体部署是:
红三军团以宁都洛口为指挥中心.派一个师进占宜黄县的黄陂,向宜黄县城威逼并筹款;以一个师进占广昌甘竹和南丰白舍地区,监视南丰之敌以掩护筹款;
红四军以广昌为指挥中心,派1个师进至南丰县康都圩附近筹款;派1个师沿大道往水南向福建建宁工作筹款;
红十二军以宁都城为指挥中心,派红三十四师进驻石城县城,六十四师进驻宁都固村,向石城大由、屏山等地工作筹款;
红三军(缺第1师)向乐安大金竹、招携方向发展,相机消灭乐安之敌,占领乐安县城;
以红三军第七师和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暂编为西路军,由周子昆指挥,在兴国的高兴圩、永丰圩、江背洞和龙冈头一带,负责牵制敌人。兴国县地方武装和群众紧密配合西路军,对进驻兴国县城及其附近乡村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进行骚扰,使敌人不得安宁。
另以总部红色警卫团进驻永丰县石马,向荇田游击警戒。
各部队按照红一方面军总部命令迅速行动。被分配到石城县工作的红十二军三十四师进驻县城后,于2月26日帮助成立了中共石城县委,由黄明亮任书记。当日,又在县城西门坝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恢复石城县革命委员会,谢学坤任主席。石城南部屏山、大由等乡也建立了红色政权。兴国县东部的古龙冈、梅窖、山寮,当地称为“龙聚三都”,是顽固的封建堡垒。从2月26日开始,红三军第七师派出部队,向这些封建堡垒发起进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第3期《通讯》发表《争取三都七堡的意义和工作方法》专文,指出赤化三都七堡对于巩固苏区、做好第二次反“围剿”准备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做好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经过1个月的努力,三都七堡终于全部赤化,成立了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东乡办事处,贯通了兴国、于都、宁都三县苏区的联系,巩固并发展了赣南苏区版图。
由于敌情未发生重大变化,这次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展开延至3月下旬才结束。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