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专题 > 专题栏目 > 党史百讲

【党史百讲】第二十二讲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战略退却与集结

2012-09-26 16:10    来源: 中国赣州网
关注客家新闻网

第二十二讲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战略退却与集结

 
上图为退却到苏区的红军部队所书写的标语。

  1930年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新余罗坊园前村发布《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指挥部队离开袁水流域,东渡赣江,向根据地中心区域作球心退却。

  11月中旬末,红军各部依令退却到永丰县藤田至乐安招携一线。11月18日,江西省党政机关主动撤出吉安城。毛泽东也于19日率总前委机关撤离吉安东渡赣江,21日到达永丰藤田,与朱德率领的方面军总部机关会合。

  选择何处作为红军退却的终点?毛泽东、朱德认为:退却终点即是反“围剿”的预定战场。预定战场的选择,必须具备6个条件:第一、群众积极援助红军;第二、作战阵地有利红军;第三、红军主力易于全部集中;第四、敌人交通阻塞,不便联络;第五、敌人耳目闭塞,容易发生过失;第六、敌人补给困难,我与敌人周旋能使敌人疲劳沮丧。方面军总部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只有根据地中心——宁都县的黄陂、小布、洛口一线,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于是,总部于11月25日命令红军主力再退至吉安的东固、南垄和永丰的龙冈一线。27日,又发出《关于到黄陂小布集中》的命令。12月1日,方面军到达战略退却终点——宁都西北的黄陂、小布地区。毛泽东、朱德和方面军总部机关驻黄陂中排村,红一军团第四军和第十二军驻黄陂、洛口间,红三军驻黄陂;红三军团驻小布。红军在实行战略退却的同时,总部派出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红三十五师佯装主力,引诱敌军向吉安富田、东固地区靠拢,以便伺机各个击破。不料,12月7日发生了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东固不再作为预定战场。于是,方面军总部又于12月4日在黄陂发布“红字第7号命令”,决定放弃在富田、东固歼敌的计划,将部队再向东移至黄陂东边的平田、安福、砍柴冈一带,总部机关则仍驻黄陂中排不动。

  红一方面军总部和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动员和反攻作战的准备工作。

  12月上旬,毛泽东在黄陂中排村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总前委成员外,还有军以上领导干部和地方党政负责人。毛泽东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公开批评了李立三“左”倾错误,强调“执行正确路线,革命才能走向胜利”。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红军指挥员的认识,为反“围剿”作战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各部队进行了紧张的思想动员和战前练兵。12月22日总前委发布了根据毛泽东的讲话起草的《八个大胜利条件》,内容是:

  1、国际形势有利于阶级决战,不利于帝国主义;

  2、国内形势有利于阶级决战,不利于蒋介石、鲁涤平;

  3、我们的战略好,着着胜利,敌人的战略是着着失败;

  4、我们有群众配合,敌人没有;

  5、我们的兵力是集中的,敌人的兵力是分散的;

  6、我们的军队是团结的,敌人的军队是动摇的;

  7、我们准备充足,敌人财政恐慌;

  8、我们得地利,敌人不得地利。

  12月24日,毛泽东、朱德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一起从黄陂移驻小布。25日,总部在小布村外麻糍石下的河滩上,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亲拟对联一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在誓师大会上发表讲话,扳着手指头,一一列举红军获取决战胜利的条件,最后还站到主席台前,领着参加大会的万名红军将士高呼口号:

  “勇敢冲锋!”

  “奋勇杀敌!”

  “多缴枪炮!”

  “扩大红军!”

  “打倒蒋介石,活捉鲁胖子!”

  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激发起全体红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大家同仇敌忾,誓死歼敌。

  为了粉碎敌人“围剿”,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也紧急动员起来。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11月10日发布了《宣传动员令》,公布了对敌军宣传的12个口号。11月14日至15日,江西省行委在吉安召开会议,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传达了罗坊会议决定,对反“围剿”准备工作进行了布置。11月20日,曾山又签发“秘字第1号”《紧急通告——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坚决实行阶级决战消灭敌人》,对敌我形势作了正确的估计,批判了在敌人大举进攻面前表现出来的悲观畏缩和太平麻痹、盲目乐观思想,对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应敌作出具体布置。赣南的宁都、兴国、于都、赣县等县苏区的各级党政机关,采用召开紧急动员会、印发宣传动员材料等各种办法,迅速将广大群众发动组织起来,投入到反“围剿”斗争中。

  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断绝敌军接济。苏区群众将家中的油盐柴米和锅瓢碗盏等日用物资,严密隐藏,将碾米用的砻、碓抬入深山或沉没水塘,并且破坏水源以困饿敌军。

  苏区各县区乡苏政府还加强了赤色戒严,组织军事交通站,收集灵敏消息。组织了侦探队,专门负责侦探敌情,将每日所得情报,由乡报告区,由区报告县,由县报告省苏政府和红军指挥机关。妇女和儿童团员不易引起敌人注意,他们在侦探敌情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及时递送情报,除原有的赣西南赤色邮路外,省苏维埃政府还在吉安设立了秘密交通总站,各县、区也设立了秘密交通网,使省苏政府和红军总部能及时得悉各方情报。

  为了节省经费筹集现金物资保证红军给养,11月17日,江西省苏政府发出《紧急通令》,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迅速集中经济节省费用应付阶级决战”。要求在3个月内筹集现金6O万元。11月20日,江西省苏政府又发出“财字第2号”《通告》,再次要求在10天内立即筹集现金20万元,其中赣南赣东苏区筹集10万元。为了节省开支支援红军,各地按省苏政府要求,尽量减少办公费用支出,节省伙食开支,“凡1毛5分的发给柴菜钱5分,1毛的发给柴菜钱3分,8分的发给柴菜钱2分,6分的发给柴菜钱2分”。兴国、宁都等县苏政府都筹集了大批粮油、食盐、柴火、蔬菜秘密储藏起来,准备随时供给红军。各县、区苏维埃政府还选择适当地点设立兵站,专门办理红军给养事宜,收容安置红军伤病人员,并且抽调精壮赤卫队员组织担架队,上前线支援红军作战。

  苏区的地方武装积极活动,紧密配合主力红军牵制和疲劳敌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于11月11日宣布成立全省军事委员会,由金万邦任主席,各县区苏政府建立健全了军事部。各级军事部除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加主力红军外,还大力发展和加强地方武装,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站岗放哨,封锁消息,骚扰敌军,迫使侵犯根据地的敌军提心吊胆,日夜不安,陷于困境。

  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开展对敌宣传,瓦解国民党军队斗志。要求“在敌人进来之后,应坚决动员一般老弱残废的老头婆子及幼小活泼的男女孩,用各种方法去与白军士兵接近,乘机宣传及侦探其一切情形”;妇女群众“利用卖小菜小物或替白军士兵洗衣等,去接近他们谈话借以宣传”;在敌军必经之地,到处张贴涂写瓦解敌军斗志的标语口号;还将对敌宣传品寄送或直接散发到敌人队伍中去。这些宣传措施似无形的武器,大大降低了敌人战斗力。

  苏区军民摩拳擦掌,等待着反攻时机的到来。

  (市委党史办供稿,胡日旺执笔)

[责任编辑: 王宗]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