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石城县内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喜庆的春联贴满门楣,处处充满新春气息。“走,看灯彩去!”街上,几个年轻人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兴奋地讨论着晚上的演出,满心期待着夜幕降临。
暮色渐浓,客家风情广场上已是人声鼎沸。美食摊位前围满了人,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现场欢声笑语,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
舞台灯光亮起,石城县农民灯队贺新春“灯彩之夜”文艺演出拉开帷幕。民间艺术团队婉转的唱腔、悠扬的歌声,一招一式尽显功底。舞台上各个独具特色的灯彩节目依次上演,台下老戏迷们听得入神,轻轻哼唱,持续点燃着现场气氛。据了解,节目中融入了石城本土文化元素,让大家倍感亲切,也展示着石城灯彩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演出过程中,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领头队员大声喊出“一帆风顺”,观众高兴地回应“有!”,紧接着,祝福语接连不断,声声祝福饱含着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期许,温暖又热烈。
石城素有“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之美誉,2008年,以石城灯彩为内容的“石城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城灯彩灯种繁多,有龙灯、茶篮灯、宝伞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等几十种,用各色纸张和竹篾,编、扎、画、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制作精良等特点。石城灯彩从彩具制作、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诸方面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一种延续千百年的民间习俗,以文化的形式被传承下来。
该县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创新,石城灯彩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相连,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更喜闻乐见。石城灯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城乡各地已经发展了300多支灯队,形成了“村村有灯、节节有灯、月月有活动”的局面。该县还特地成立了石城县灯彩发展保护中心,定期开展石城灯彩保护与传承,其中有2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
石城灯彩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大,覆盖着各个年龄层,在石城中小学校,练习“灯彩操”成为常态,传承非遗后继有人;广场上,随处可见的灯彩舞,摇曳生姿,丰富着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如今,石城县又乘着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业,让石城灯彩成为全县的一道亮丽风景。”石城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特约记者温京燕 通讯员陈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