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要闻

新春走基层|探寻岁月深处的古遗址

来源: 赣南日报
2025-02-02 08:12

  近日,正值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大余县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县博物馆馆长黄敏带上相机、无人机、测距仪等工具,驱车穿过蜿蜒的村道,走过一片平坦的农田,抵达池江镇长江村寨上古遗址。

  遗址周围绿树环绕,一座高出地表约8至13米、四周由三段夯土构筑的城墙引人注目。无人机俯瞰下,整座遗址南面依山,东西北三面环抱田园,地貌独特。

  走在城墙下,黄敏手拿卷尺一边测量,一边向记者介绍道:“‘寨上’曾叫‘佘家寨’,1982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这里首次发现了秦汉时期的遗址,并采集到战国至南朝各类文化遗存20多件。”

  “2005年,在配合康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时,考古人员又在寨上周边采集到战国青铜釜、汉陶鼎等各种青铜器、陶器、铁器73件。”黄敏说。     

  2009年,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经过寨上古遗址北侧边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调查发掘。“考古人员共布探方80个,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在寨上发现了护城河、土城墙等遗迹,确定了寨上古遗址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历经秦汉,废于两晋时期。”指着不远处农田里的天然气管道标志牌,黄敏说。

  “我们深入研究采集、征集的500多件文物,分析寨上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堆积层层次,与历史文献、地图中标注的南壄县位置进行比对,初步认定这是赣南最早的县城——南壄县城。”结合大量历史文献和4次考古调查研究成果,黄敏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大余汉代寨上古城址调查发掘与研究》,并在去年11月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核顺利结项。    

  2024年11月,在汉代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上,黄敏以《赣南最早的“南壄”县城——大余寨上古遗址调查研究报告》为题,从现状下的南壄、文献中的南壄、调查下的南壄三方面,向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文博院所的参会人员作了报告,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寨上古遗址是目前赣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秦汉时期的遗址,且众多文献资料都指向南壄县。 

  根据对出土文物的研究,黄敏还大胆猜测,寨上古遗址也可能与南越王赵佗、西汉名将庾胜有关……“但研究仍停留在支离、零星、缺乏系统性的层面上,要解开这些谜团,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黄敏说。  

  “成功发掘后,如果证实寨上古遗址是南壄县城,将是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大一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过程、客家来源与迁徙,以及赣南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敏期待着再现这座秦汉古城的结构布局、社会形态和历史面貌,以考古成果助推文旅发展,展示并讲述好赣南地区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故事。     

  最近几天,黄敏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寨上,他正忙着完善申报资料。“探源研究长路漫漫,还需上下求索。”新的一年,黄敏最大的心愿就是引起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关注,召开专题研讨会,充分讨论发掘寨上古遗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申请到国家考古项目,对遗址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勘探。(记者刘珊伊 曾艳 通讯员叶相发

[责任编辑: 廖锐]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