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赣南大地广袤乡野中,纷繁多彩、热闹非凡的民俗最先登场。乡土之间,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听戏曲、打黄元、制鱼丝、熬红糖……浓浓年味在各类民俗美食中热闹开席。
“两步走来喂是喂,往前走哇呀咦哟……”在安远县西街坝古街,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茶腔响彻街头巷尾。戏台上,赣南采茶戏演员们舞动彩扇,用精湛的演技、诙谐的唱词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为新春增添了一抹亮色。
安远县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中国采茶戏艺术之乡”。该县采茶戏非遗传承人钟金财说,“我们的剧目大都讲述的是朴实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本地人喜爱,通俗易懂的唱词也吸引了众多来安远过年的游客。今年是首个‘非遗春节’,我们计划将赣南采茶戏带到全县各地,为大家呈现一出出热闹好戏。”
声声戏曲庆贺新春,浓浓年味流淌舌尖。在赣南传统习俗中,过年不仅要听采茶戏,还要备足各类年货美食,特别是黄元米果、客家鱼丝等。作为新年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这些美食承载着客家人对团圆的美好祈愿。
在安远县镇岗乡,这里的圩镇市集热闹非凡,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氛围。知名客家鱼丝手艺人唐丽萍忙碌地在市场上挑选新鲜草鱼,为年关不断增长的订单加紧制作。去鱼皮、剔鱼骨、剁鱼肉……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唐丽萍在鱼肉酱里掺上少许盐巴和红薯粉,加水,用手揉成团,随后将粉团擀好放入蒸锅,待其蒸至透明状后取出进行晾晒。
“我纯手工制作客家鱼丝已经有十来年了。用鱼肉和薯粉加工而成的鱼丝色香味美,既富有弹性,又能在长时间的烹煮中保持完整,不易破碎。”说起鱼丝,唐丽萍打开了话匣子,“吃上鱼丝,才算过年,接待客人都少不了这道美味佳肴。”说话间,阳光照射下的鱼丝,逐渐变得干燥,继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同样美食飘香、年味十足的还有赣县区南塘镇黄屋村,村里的黄元米果作坊内弥漫着浓郁米香。村民们将蒸熟的大禾米,用独轮车运到作坊做黄元米果。搓条、塑型、切块、摆放、晾干,村民邻里齐聚一堂,熟练地进行一道道工序。一番劳作后,金黄的黄元米果一块块整齐地摆放在篾席上。
黄元米果是赣南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物,在当地,有“不打米果不过年”的说法。“黄元米果不仅是当季的重要食物,也象征着家的温暖,大人小孩爱吃,过年走亲访友也能带点。每一口黄元米果都寄托着美好的祝愿和相互的关爱。”黄屋村村民廖明香乐呵呵地说。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在赣南,文化盛宴与传统美食相互交织,大街小巷的年味已是愈发浓厚,一幅热闹祥和的新春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陈缘缘 特约记者尹才霞 通讯员刘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