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要闻

共和国不会忘记·红色馆藏背后的故事|一方石碑,镌刻英雄壮歌

来源: 客家新闻网
2024-12-05 08:31

  初冬时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游人如织。馆内一角,一块靠墙横立的石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走上前,记者看到,这块厚重的青石碑刻保存完整,除个别字迹剥落外,其余字迹清晰。碑文共33行,竖写阴刻,繁体行书,右侧赫然竖刻“纪念赵博生同志”七个大字。

  红军长征后,博生堡被国民党军拆毁,这块“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被叶坪村群众秘密运回家,反盖在鸡窝上得以保存下来。1953年,这块原本镶嵌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博生堡的碑刻被捐赠给瑞金革命纪念馆筹备处。记者郭芷汇 通讯员胡丽微 摄

  “这块碑刻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8月刻写的。碑刻讲述了赵博生矢志革命寻求光明,于西北军期间秘密入党并发起宁都起义,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率部奋战时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随着讲解员单惠的娓娓讲述,那段烽火硝烟的革命历史徐徐展开。

  赵博生,宁都起义领导者,坚决领导转变和创造红五军团的主要负责同志之一,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先后任旅参谋长、特种兵旅旅长、军参谋长,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1931年春,由赵博生担任参谋长的国民党第26路军被派往江西“围剿”红军,赵博生不愿执行。且早之前,他就曾派心腹张志诚去往上海联系共产党,但直到部队抵达江西,仍未联系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26路军官兵爱国热情高涨,集体要求:“调第26路军回北方,我们要去抗日!”可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予以驳回。将士报国无门,还要和同胞自相残杀,赵博生不愿无视国耻,不愿手足相残。

苏区时期,《红色中华报》《斗争报》刊发了纪念赵博生同志的相关报道。记者郭芷汇 通讯员胡丽微 摄

  史料记载,就在这时,潜伏在第26路军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察觉到了赵博生的政治动向后,给赵博生写信,邀请他一同革命。赵博生没想到自己苦苦寻找的组织就在身边,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后,他表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1931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第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与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领第26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举行起义,并亲自在宁都城上写下“解放”二字。

  “这便是著名的宁都起义。起义胜利后,17000余名将士全部加入红军,自此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单惠介绍,赵博生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红军的作战原则,每战都亲临前线,部署周密,指挥果断。在他和董振堂等人的指挥下,红五军团作战英勇顽强,先后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和南雄水口、建宁等战役战斗,屡建奇功。

  “红五军团拼马刀尤其厉害,令敌人闻风丧胆。当时苏区流传着这样的话: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马刀。由于赵博生指挥作战有功,在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时,中革军委通令嘉奖赵博生,并授予他红旗勋章。”单惠说。

  然而,在1933年1月8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作战,不幸中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6岁。

  “宁都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伟大光荣的一页,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起义部队经过政治教育和精心整编,快速成长为党领导下的雄师铁军,使得中央红军从3万多人猛增到5万多人。”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编研股股长钟燕林说。

 

  位于瑞金叶坪红军广场旁的博生堡(重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建造的。记者郭芷汇 通讯员胡丽微 摄

  为纪念赵博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造了“博生堡”。“‘纪念赵博生同志’石碑刻当年就镶嵌在博生堡内。红军长征后,博生堡被国民党军拆毁,而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抬回家,反盖在鸡窝上得以保存下来。1953年,群众把碑刻捐赠给了瑞金革命纪念馆筹备处。”提及石碑刻来历时,钟燕林说。

  一方石碑,镌刻英雄事迹,诉说英雄壮歌。“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里写道:“在中国大革命时代,博生同志就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领导,故他虽历任白军中旅参谋长及旅长等高级军职,但异常刻苦自勉不存一钱,痛恨国民党的背叛革命,决心为工农解放,常对人说,我每天都准备死,虽在未死时活一天就要坚决奋斗为工农劳苦群众谋利益一天。”

  最后,碑刻里说:“博生同志虽死,他的光荣牺牲将永远照耀和深印于千百万工农劳苦群众心坎里!”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小讲解员在给游客讲述“纪念赵博生同志”石碑刻背后的故事。(记者郭芷汇 通讯员胡丽微 摄)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宁都起义已经过去了90多年,其伟大精神的光芒却始终闪耀,历久弥新。如今,“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瞻仰,赵博生的故事也被一代又一代传颂。

  策划:钟义勇 张河云

  作者:记者杨小安 陈缘缘

[责任编辑: 邱晓玲]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