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要闻

永远的出发——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

来源: 赣南日报
2024-10-16 08:2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代题记

  十月秋深,雾罩霜凝,于都河水滔滔北去、不舍昼夜,一如90年前。斗转星移,两岸的景象换了模样:那时瑟瑟风寒,现在欣欣向荣。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一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直指苍穹。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这些别有深意的数字背后,写着动人心魄的红色传奇。

  赣州持续擦亮长征品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图为2023年12月9日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于都开幕时,一群青少年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诵读《可爱的中国》。(资料图片)记者邹忠辉 摄

  90年前的那一次出发,不问归期,却改写了历史。

  1934年10月,8.6万余中央主力红军挥别赣南苏区,星夜渡河踏上漫漫征程。这是一次没有预设路径和终点的出发,他们的足迹在中华大地勾画出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这场举世无双的战略远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伫立于都河畔,凝视浩荡江水,深情地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

  “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殷殷嘱托,犹在耳际;峥嵘历史,宛现眼前。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令5周年。回望长征路、阔步新征程,作为人民共和国摇篮、原中央苏区核心区,9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赣南这片充满红色记忆、流淌红色基因的热土,处处涌动着赓续弘扬长征精神、接力书写红土荣光的滚滚热潮。

  90年前的10月,历史在赣南拐了一个弯。

  那一次出发,气吞山河、壮怀激烈。

  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埃德加·斯诺则说:“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敌军包围追击,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秘密发出转移命令,长江南北各苏区的红军主力,相继泪别各自所在的苏区,开始长征。 

  青青云石山不会忘记,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由瑞金向于都开拔。

  汤汤于都河不会忘记,1934年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0月17日至20日连续四个晚上,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

  这段征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数字值得铭记:转战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25000里,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

  这段征程,有太多荡气回肠的节点不可忘却:浴血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雪山草地……红军指战员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革命的曙光。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那一次出发,鱼水情深、血脉相连。

  怎样的战前准备,才能支撑一支8万多人的庞大队伍的战略远征?答案就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军民鱼水情里。

  8万多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近10天,渡河花了4天,他们“悄无声息”踏上长征路,敌人竟没有发现丝毫动静。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个秘密,这是怎样的奇迹!

  400多米宽的于都河,8个长征渡口,5个渡口需要架设浮桥。于都群众主动从自己家里搬来各种木料、门板,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于都县城东门年逾古稀的曾大爷,不仅主动捐献了家中的床板,还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板也送到架桥工地。

  10万条米袋、2万多床被毯、8.6万斤棉花、20万双军鞋……苏区人民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队伍。

  出发长征的8.6万余红军将士中,赣南籍红军多达五六万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夕,这里处处上演着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于都银坑窑前村的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参加了红军。孩子们出发长征之后,钟招子每晚在老屋前点亮马灯,为的是给孩子们照亮回家的路。26年后,钟招子带着无尽的遗憾溘然长逝。

  不是所有的出发,最后都能迎来归期。

  “八子参军”杨荣显、“马前托孤”李美群、“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红土地上的望夫石”池煜华、“榕树下的守望”刘淑芬……赣南大地上,无数为了革命而痛别亲人的故事催人泪下。长征前,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感人肺腑。

  那一次出发,信仰忠贞、坚定如磐。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17名华氏子弟参加红军前夕相邀来到后山,种下17棵松树,并约定革命成功后省亲故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