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在于都县葛坳乡杨梅村的刘铁超烈士墓前,从外地赶来的刘铁超烈士的曾孙女刘晓蓉与当地干部群众及学生代表,神情凝重、低头默哀。这背后是一场长达90年的追寻,更是一场崇尚英烈、致敬英烈的红色传承和双向奔赴的真情。
刘铁超是湖南耒阳人,曾任红二十军、红三十五军军长,红独立三师师长,曾经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32年在于都作战时牺牲。刘铁超牺牲前,曾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宏志,血性男儿应图强。封侯拜相非吾愿,革命成功便还乡。几番梦见井上月,君牵儿女村前望。人间恩爱难相聚,缘为穷人求解放。”一位红军将领铁心革命、不怕牺牲、坚信革命必胜的情怀跃然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刘铁超的亲人才得知他已牺牲。但他是什么时候牺牲?在哪里牺牲?安葬在哪里?刘铁超的亲人一无所知。数十年来,刘铁超的后代走遍江西的千山万水,行程上万公里,苦苦追寻,但一直未果。
2023年,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丁良跃,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多地进行调研,并查阅了大量的老红军访谈资料,确认了刘铁超牺牲在该县葛坳乡杨梅村“土围子”战斗中。
“土围子”是当时赣南地区土霸王、土豪劣绅们修筑起的一座座易守难攻的城堡。杨梅村“土围子”是于都县较大较坚固的一座。当年,刘铁超率领红独立三师七团攻打该“土围子”时,因久攻不下,便利用当地群众捐赠的铁桶制作成“土炸弹”,并挖通了多条通往“土围子”的地道,将“土炸弹”埋到了“土围子”的墙根下。敌人慌了手脚,拼命从墙内打洞灌水,想使“土炸弹”受潮失效。“土炸弹”点燃后没有爆炸,刘铁超只身进入洞中探个究竟。不料,这时敌人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心脏,刘铁超壮烈牺牲。
刘铁超牺牲后,杨梅村群众自发捐赠了一副上好的棺材,将他安葬在“土围子”旁边的小山坡上,红军将士无比悲痛,发誓要打下“土围子”。那几天连降暴雨,河水上涨。他们利用水淹“土围子”的办法,在“土围子”下游隘口的窄处筑起河坝。“土围子”被淹没,一片汪洋,敌军一片慌乱,纷纷出逃。红军趁势发起进攻,敌首被当场击毙。
如今的杨梅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杨梅村党支部副书记谭朝京回忆说,小时候,他经常会去有“土围子”的地方玩耍。当年“土围子”周边的山上,到处是红军挖的堑壕。前几年,村民谭小平在房屋后挖水井,从水井里面挖出了一条地道,地道有两米高,人在里面可以站立行走……
去年9月18日,于都县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召开了纪念刘铁超烈士座谈会,刘铁超烈士后代和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大家交流讨论了刘铁超烈士的生平、牺牲时间和安葬地等相关史料。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郭小文还提出了立即修缮刘铁超烈士墓的建议,他动情地说,“刘铁超等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信仰,为了解放全中国,牺牲在了冲锋的路上。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烈士的家人不会忘记。每一位烈士都是一段血写的历史,修缮好烈士墓,传承好英雄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责任担当。”他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座谈会后,于都县相关部门和葛坳乡政府立即成立了刘铁超烈士墓修缮小组。修缮小组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制订修缮方案计划,赶在第10个烈士纪念日前,把刘铁超烈士的墓修缮一新,并在烈士纪念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告慰了刘铁超烈士的在天之灵。新修缮的刘铁超烈士墓,已成为游客、葛坳乡干部群众、中小学生祭奠英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忠魂不泯,英灵犹在。刘晓蓉激动地说:“于都这片红色热土对革命先烈的尊崇,对红色历史的珍视,令我深受感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太爷爷的革命精神,我会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肖力民 沈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