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争先书新卷】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时强调,“要充分利用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四年来,赣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对标“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在内陆双向开放合作上作示范”,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造新时代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涤荡落后的观念,冲破发展的僵局,赣州在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雄浑篇章中活力迸发,大踏步迈进新征程。
对标一流标准,打造“第一等”营商环境
5月12日,赣州市佳景家具有限公司郑先生通过江西政务服务网,成功申领了南康区首张新建民用建筑建设项目人防审批电子证照。我市开启了人防审批电子证照签发、查验的新模式。
从过去的“企业跑”到现在的“部门跑”,从过去的“等等看”到现在的“马上办”,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的大大提升,得益于我市持续推行“放管服”改革,下大力气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良好营商环境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平台,更是促进地方发展的强劲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目标要求,创新机制、改革攻坚、优化服务,持续开展对标提升专项行动,深化营商环境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凝心聚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为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释放更大活力。“放管服”改革全域试点有力推进,235项对标提升改革任务较好完成,“赣服通”5.0、“赣政通”2.0上线运行,118项市级权限“市县同办”、127项深圳事项在赣州“24小时自助可办”、69项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402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1303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承诺兑现”,营商环境评价居全省前列,对标大湾区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入选全省十佳案例。
——管理更加规范。探索推行涉企行政执法改革,建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积极推进多领域实施包容免罚清单模式,第二批128项“轻微违法不罚”等清单公布实施,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建立政企圆桌会议、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等制度,开通12345热线营商环境专区,尽情尽力助企纾困。探索招投标监管和异地招投标机制,率先在全省建成“串通投标犯罪预警模型”,上榜国家发改委“招投标领域30项创新成果”并在全国推广。
——服务更有质效。在全省率先开展施工图审查改革,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中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再压缩,服务效率再提高。率先在全省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改革,18个县(市、区)以及赣州经开区、赣州蓉江新区均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建立健全投诉举报、行政检查监测、扫码入园备案等制度。在全省首创不动产登记与人民法院建立“总对总”合作新模式,推动“不动产登记+司法查控”不见面办,实现查(解)封登记全程网办、真正“秒办”。在全省率先建立信用修复主动告知提醒制度,帮助近千家失信企业重建信用。
深化改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赣州经开区探索推进QFLP业务改革试点,成功落地中部六省首单QFLP业务,为便利境外资金来赣投资开辟了“直达通道”;章贡区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把武汉大学李红良研究团队30多名博士、教授人才进行存量搬家,带来模式动物中心、30万支生物试剂、1万吨宠物食品等项目入驻,“既吃了饭,还把吃饭的锅端了过来”……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之源。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坚持传统问题依靠日常工作来解决,突出问题依靠改革攻坚来解决,关键问题依靠前沿方案来解决,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硬招实招,在改革中激活力,在创新中谋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
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普惠金改试验区建设通过国家中期评估,赣州经开区落地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乡村治理“积分制”、大余宅改试点、石城移风易俗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安远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崇义成立全省首家湿地资源运营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活力迸发。在全省创新实施“全产业一链办”改革,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加入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新闻发布会上作介绍。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编制全省首个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组建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赣州文化传媒集团。
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探索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农民中级职称评审,首批1633名职业农民获颁职称证书。集成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三改合一”,农业农村活力有效激发。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2023年赣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省考评再创佳绩。深化“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移风易俗改革,积极培育文明乡风。
绿色转型发展蹚出新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废弃矿山“三化”治理新路径,成功争取全省唯一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崇义三产融合、完善民营林场培育政策分别入选全国“两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坚持内外兼修,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今年2月,广州港与赣州国际陆港签署“赣穗一港通”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整合港口及口岸优势资源,依托南沙港铁路和信息化赋能,打造通关和物流“两港如一港”一体化服务,有力畅顺江西地区经南沙港区进出口国际供应链。
发展总是与开放相伴相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赣州始终坚持以开放理念拓展发展格局。
2021年4月,赣深组合港模式启动,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的通关新模式,使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全国首个内陆海港,真正实现同港同价同效率;2022年,赣州国际陆港与德国威廉港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行全省首趟中老国际班列,开辟至罗马尼亚的新线路,与深圳开行城际高速货运班列……对外合作提质扩面,“双向开放”成果持续深化。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不断探索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路径,开放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如今的赣州国际陆港,已成为赣州连接全球的枢纽,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超1300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内贸班列超13000列。一趟趟班列,经由各类创新通关模式,驶向中亚五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2021年底,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赣州迈入粤港澳两小时经济圈,进入大湾区“朋友圈”。
南向湾区,赶海迎潮。两年来,凭借地缘、亲缘、资源和营商环境日新月异的优势,赣州努力推动交通互联、人才互动、产业互助,逐步实现苏区融湾区、老区换新颜。
加强深赣合作,共同编制《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2—2026)》,明确共同传承红色文化、共建产业发展平台、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合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联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合作等七大领域23项重点任务。同时,围绕产业协作、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专项合作实施方案,建立“1+N”方案体系。按照“深圳所能、赣州所需,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共谋发展”原则,以及“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思路,共同建立对口合作重点事项清单制度。
随着格力电器、富士康、大自然家居等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力强的大湾区项目签约落地,赣州和大湾区在项目、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已从互补型向融合型转变。南向融湾的赣州,正踏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脚步。
改革不会终结,开放未有穷期。赣州市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阶段改革特征,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高质效推进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为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最强音。(记者温居林 吴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