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理论前沿

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铸竞争新优势

来源: 赣南日报
2024-03-25 15:08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从机器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无一不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则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必须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化党的政治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简政放权;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需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支撑,也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决定性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战略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充分发挥行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需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如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创新标志性产品,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种类繁多、体量庞大、市场广阔,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起着最基础、最根本的作用,也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但现阶段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通过数字赋能、技术赋能,提升行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立足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加快钢铁、石化等重点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动行业集约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建设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提高绿色生产力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新的战略机遇点,当前,各地积极探索、谋篇布局推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掀起了创新发展的热潮。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要防止将新质生产力泛化、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防止“新形象工程”。一方面,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立足实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现实条件,走出与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新路子”“新模式”,推动当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人才发展要因地制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发现机制和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需要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创新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优化人才结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作者:杨凯强 杨璐璐 单位:赣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高忠媛]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