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江西,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为江西发展方向再定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赣州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激发跑马争先的磅礴之力?笔者从激发领导干部、企业家、专技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出发,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赣州建设的对策路径。
激发领导干部履职动力
用好解放思想工具。“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行事是需要“理论逻辑”作为支撑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组织的成员,以初心使命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引;公务员群体,则以服务人民为履职使命。主义信仰和职业信仰无疑是其用力创造、不懈不怠的内在动力之源。我们要思想解放、自我革命,摒弃传统落后的官文化。重视健全可量化可识别的领导干部信仰体系考察制度,让信仰成为干部干事的召唤之旗。问责与容错是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双引擎”,对官员存在的历史问题依法依纪清理甄别,给予相应处理,让存量问题官员轻装前进。该问责则精准,该容错则大胆,让干部气顺心服、身苦心不苦。
用好绩效考成工具。实现人生价值是推动人主动向前、有所作为的一个内在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内在价值的实现是领导干部创先创造的一个重要引力。绩效考成改革要建立各级公务员合理的工资和收入体系,收入与能力和应尽责任相匹配。在物质奖励方面,对创先干部要运用好及时奖励工具,研究设定等次,按制度评选给予物质奖励。在职级晋升方面,则要妥善解决好取消“转非”后,“职级大多数被职务人员所兼任”“名额和数量被限定,越往基层名额越少”“套改人员存量的消化占用了大量名额”等“不解渴”的困局。要研究解决现行干部交流机制中,在县(市、区)以下层面,垂直交流多有“下行空降”,少有“上行跨越”,基层的“天花板”盖住了一大批有实操本领的人的问题;平行交流基本“换头不换脚”,多交流一把手,中层以下交流较少,容易形成干部交流“梗塞”,各个板块之间是独立网格,少有“并联”“串联”通道的问题。
用好淬炼历练工具。可以探索使用“市场化方法和手段”,试验一种模式,即把市县两级的干部放在一个“大池子”里,统一考核使用。在全市攻坚突破的领域、事项、工作中,站在全市范围内“比武选将”安排淬炼。在试行试点阶段,可以划出一定比例,比如市级三分之一中层从县一级选拔,市级中层三分之一必须到县任职锻炼。同时,力争每年“上挂”一批干部到国家部委有关司室工作;“外挂”发达省份一批干部学会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方法;“下挂”一批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让干部在基层一线、关键岗位、改革前沿和艰苦地区接受摔打历练;组织遴选干部到对口支援农村工作,让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市管层面以下干部任用上不搞年龄层层递减,不搞唯学历,对工作表现优秀又受到领导职数限制的干部,可适当放宽职数定额限制,调动其积极性,打破基层提拔晋升“天花板”。
激发企业家创业动力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现政府与企业深交。要大张旗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与企业家交往,倡导“等距离交往,无差别服务”,形成“不勾结亦不脱节”“不生分也不过分”的新官商关系。要营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从法治、市场、社会等方面依法清理、废除一切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要重视对“企二代”的教育、引导和培育,让稀缺的企业家资源能够代际传承、后继者众。
强化企业站位,实现要素与市场耦合。企业家要敏锐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要素、消除资本流动障碍、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多块“硬骨头”问题上,大胆反向创新推动改革。政府则要深入梳理政策富矿,加强政策的迭代和兑现,在市场化配置上避免出现“要素休眠、政策睡觉、企业失眠”。
拓展创业格局,实现实业与报国相融。要引导企业家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要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
激发专技人才创新动力
“评用”改革,让人才脱颖而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教育、医疗、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评价标准,授权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实现市场主体职称自评、能力自认、待遇自付“三合一”,真正让市场去打磨辨认真正的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活力迸发。
政策松绑,让人才有用武之地。鉴于目前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阶段,要聚焦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既偏好行业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这一口”,也偏好高职(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留用“这一口”,把产业规划与人才计划有机结合,抢“才”与抢“人”同等并举,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鼓励建立“研发飞地”“人才飞地”,实现技术研发在异地、成果转化在本地;构建“如鸟归林、如虎添翼”的一流创新生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推动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加快“人才集团”机制改革进阶迭代,加快推进人才服务市场化。
社会包容,让人才如鱼得水。倾力打造政策优待、创业优助、权益优护、子女优学、安居优享的人才无忧发展生态。比如住房保障方面,可以考虑将高职(专科)层次人才纳入政策享受范围,自行解决住房的每月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对于首次购房的给予购房补贴,或对贷款利息进行贴息。可考虑为各层次人才发放“人才交通卡”,真正把人才“还没想到的做到位,想到的做到完美”。
(作者:杜书福,系赣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