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风情

制作鲤鱼灯 祈福迎新春——宁都固村以“乡村艺术”点亮美好生活

来源: 赣南日报
2024-02-02 12:11

鲤鱼灯表演队走进千家万户,为大家送去吉祥和祝福。

  “舞了一村又一村,舞得风调雨又顺,风调雨又顺……”近日,夹带着浓厚客家口音的祝词在宁都县固村镇回龙村非遗文化广场朗朗传出。冬日暖阳下,一群红衣舞者高举着鲤鱼、螃蟹、乌龟、河虾、蚌壳等形状的鲤鱼灯穿梭游走、翩翩起舞,十分喜庆。

  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宁都固村鲤鱼灯习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三生也变得更加忙碌,他带领着大家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鲤鱼灯并加紧排练,以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曾三生(中)和村民一起编制鲤鱼灯骨架。

  世代传承,缘于美丽传说

  固村回龙鲤鱼灯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这个活动是由“九鲤上滩”的堪舆传说而来。

  传说有两个版本。一说美丽的琴江在回龙村错落有致排列着九块巨石,远看像是九条锦鲤逆水而上,因此得名“九鲤上滩”,也被称为“鲤跃龙门”,象征着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在古时候,回龙村因地势低洼,农田常年被水淹没,致使无法耕种,村民生活十分困难,苦不堪言。后来,堪舆大师杨筠松告诉村民们,如果在正月初二这天,将鲤鱼灯放入河中,那么鲤鱼就会游到上游,退洪消灾。村民们听后照做,果不其然,农田再无涝灾。从此,每年的正月初二,村民们都会举行“拜祖出灯”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鲤鱼能够继续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些传说生动反映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固村鲤鱼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舞蹈,被誉为优秀的原生态民间灯彩艺术之一。千百年来,通过其独特的意象,固村鲤鱼灯不仅是研究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厚渊源的珍贵例证,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

将五颜六色的绸布缝制在鲤鱼灯骨架上,一条鲤鱼灯栩栩如生。

  推陈出新,期待绵延相承

  传承人曾三生,现年67岁,因受乡村民俗艺术耳濡目染,自幼就对乐器情有独钟。18岁那年,他开始向前辈学习鲤鱼灯制作和表演技艺。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曾三生在先辈遗风上推陈出新,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完善了“鲤鱼灯习俗”,使得这项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再现辉煌”。

  “鱼身共长1.2米,鱼头0.3米,鱼尾是鱼头的一半。”曾三生一边捆扎,一边向记者介绍道。鲤鱼灯的鱼骨由竹篾捆扎而成,取自山上毛竹,再削劈成扁平细长的竹篾,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凭借多年的经验,只需手指比量,曾三生便能摸索出竹篾合适的长度。经由石灰水浸泡过后的竹篾置于蜡火之上烤炙,竹篾便渐渐成形,再用铁丝将其扎成鱼骨状,鲤鱼灯便初具雏形。

  完成了基本结构后,就可以开始装饰了。用五颜六色的绸布片模拟鱼鳞,裁剪至合适大小覆于鱼骨上,由针线缝制固定形状。手巧的制作人继而扎出鱼鳍,剪出鱼须、鱼鳃等部位的彩纸,将它们组装在一起,一条极具民俗特色的彩鲤便活灵活现。

  “这只是一个模子,真正做完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这种手工技艺不比工业流水线,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曾三生说话时,粗粝干裂的手正灵巧地上下翻飞,扎出鱼身。

鲤鱼灯表演队高举着各样的彩灯,在祠堂内外游走表演。

  正式的表演在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举行“鲤鱼灯闹春”,除了初二的“拜祖出灯”,供奉参拜的是梨园祖师唐明皇和堪舆大师杨筠松。还有,最具特色的仪式“锦鲤点睛”“唱赞喝彩”,司仪高诵祝词“驱邪降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演时,随着鼓乐鞭炮声声齐鸣,以鳌鱼为首,开始游灯走村,灯影幢幢,为所到之处添喜增福。队伍行至非遗文化广场上时,众人齐声高声喝彩,伴随着富有节奏的舞步,群鱼出草、嬉戏、出水、鲤跃龙门,把这项古老的民俗舞蹈演绎得栩栩如生。

  “目前队里的成员大多上了年纪,要传承这一民俗文化仅有老一辈人的坚守还远远不够,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学习制作鲤鱼灯和表演技艺。我还希望固村鲤鱼灯能够早日列入省级乃至国家非遗项目,使其绵延相承。”曾三生对鲤鱼灯的未来充满期许。(记者余书福 特约记者曾嵘峰 通讯员胡小川 文/图)

[责任编辑: 高忠媛]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