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风情

桃江河畔唱桃夭

来源: 赣南日报
2024-01-24 10:41

  青青梅子山,碧绿桃江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全南位于桃江源头,民风淳朴,客韵浓厚。一座普通的石围,门楣上“鸟革翚飞”让人惊艳;一座沧桑的老祠堂却是“戚畹旧家”;一位普通的老者,就着清茶,可纵情吟诵:“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全南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千年不衰。

  客家人讲究礼仪,用全南话说叫“下数”。在讨亲嫁女方面“下数”尤多。早些年,到乡村参加婚礼,经常能听到长辈们满口“之乎者也”的祝词。直到现在,很多老人依旧能侃侃而谈“三书六礼”。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礼数都简化了。“三书六礼”,沿袭下来的只有“纳征”,也就是男家到女家送聘礼,聘礼就是彩礼。其实,“纳征”最初的目的,是男方对女方表示敬重和诚意。

  然而,近年来,彩礼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索要彩礼之风越演越烈。有些地方嫁娶时,不但男方家要出高额彩礼,女方家还要有丰厚的陪嫁,使结婚变成“竞聘”,喜事成为负担,让一些有适龄孩子的家庭谈之色变。

  全南民风虽淳朴,讨亲嫁女时也曾经出现过要面子、相互攀比彩礼的现象。娶一门亲,不要说电梯洋房、品牌汽车和礼金,单是昂贵的钻戒、华丽的婚纱、星级酒店的婚礼排场,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礼金也节节攀升,还不包括恩娘礼、改口费等,使父母紧锁的眉头来不及解开又拧成了大疙瘩。

  移风易俗,势在必行。了解到社情民意后,全南县果断提倡婚俗改革,以“零彩礼、不收礼”为改革切入点,采取破立并举、标本兼治的方法以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8000余名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并带头践行。

  在憧憬与收获并存的十月,橙黄橘绿之时,一场卓尔不群美到心醉的“缘定桃江·牵手百年”中式集体婚礼,在桃江河畔老城门下举行。

  十对新人闪亮登场,他们把幸福写在脸上,带着满腔热情,在县领导、证婚人和司仪的主持下,完成中式婚礼流程,发表爱的宣言。一位新娘说:“婚姻不但是两个人永结同心,更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百年好合。我们不在乎彩礼和嫁妆,也不在乎婚礼排场,只要携手并肩,相伴一生。”

  一对新人的祖父母是钻石婚夫妇,祖父现场为孙子、孙媳和新人们传授爱情生活秘诀。他说,金钱物质都是次要的,互敬互爱才是第一位,他很赞成这样的婚俗和婚礼,还风趣地哼起黄梅调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位老人的孙子、孙媳是大学同学,从校服到礼服有着无数的浪漫故事。面对镜头,新娘无比激动,她说他们十年来互敬互爱,一路走来着实不易,感觉自己非常棒。新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们都是践行零彩礼、低彩礼和婚事简办的新人,甘愿做移风易俗的先锋,华裳续薪火,零礼谱新篇……我们虽然没高额礼金、昂贵钻戒,但我们新郎团为自己的新娘准备了一份独特的彩礼——把中国最美的婚礼祝福《桃夭》献给我们美丽的新娘。”

  十位穿着大红中式礼服的新郎官站成一排,首先给自己的新娘鞠了一个躬,接着就围着她们深情地咏唱起《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中国最唯美的诗句,也是桃江河畔最动听的声音。

  一花引来万花开,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响应。“春风杨柳万树花,幸福玉舍飞彩霞。高价彩礼行不通,有志青年传佳话。”中寨乡玉舍村党支部书记林太金零彩礼结婚的故事,被编为快板书传扬;龙下乡女干部饶畅结婚零彩礼,也在坊间传为佳话;新乡贤、企业家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省下资金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南县“零彩礼夫妻”“零彩礼父母”“零彩礼公婆”纷纷涌现。这一切,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千家万户。

  移风易俗的风气越来越浓。陂头镇瑶山村是全南县唯一一个瑶族村,以前高价彩礼成风,而今,也带头零彩礼、低彩礼。老村支部书记赵观胜非常高兴,在一对零彩礼新人的婚礼现场,他用民族语言唱起经过改编的瑶族民歌《瑶家门前一道泉》:“瑶家门前一道泉,共饮一江水呀么千年长,郎有心来妹有意哟,山歌好唱情难了,瑶汉哟一家千年情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如今,“缘定桃江·牵手百年”已经成为全南的集体婚礼平台,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无论四季流转,岁月更迭,诗韵的梅子山和桃江河,都在见证着这份人间美好。(张晓帆)

[责任编辑: 高忠媛]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