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风情

赣南客家非遗 地域文化瑰宝

来源: 赣南日报
2023-12-04 09:39

  赣州是客家先民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智慧的客家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创造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据统计,赣州市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7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24项;获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100人、市级309人、县级1147人。

  太平桥、龙南围屋、崇义梯田、赣州古城墙等件件遗存,见证了客家先民勤劳的汗水;福寿沟、古浮桥、上犹东坑手工造纸工艺、手工榨油制作技艺等,凝聚了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赣南小炒鱼、兴国鱼丝、安远三鲜粉、赣县黄元米馃、客家擂茶、客家米酒等客家传统美食,承载了客家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赣南采茶戏、于都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兴国山歌等文艺表演,饱含着客家先民的情感记忆;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赣县烧瓦塔、宁都添丁炮、元宵祭祖等客家民俗,传递了客家先民的精神与信仰……

  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客家人的喜爱,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件珍品。

  热烈欢快的于都唢呐极富感染力。作为赣南客家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于都唢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历经千年传承不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兴国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过辉煌的历史,兴国人民用山歌讴歌革命战斗、动员扩红支前、赞美苏维埃建设,兴国山歌成为壮丽的革命之歌。图为根据当年红军的革命故事创作的兴国山歌剧《老镜子》。

  燕翼围的穹顶犹如一只大眼,洞察着古往今来的沧桑世事。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赣南客家围屋,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依旧坚固如初。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人学做擂茶。在赣南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擂茶独具特色,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9年10月1日晚,定南瑞狮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定南瑞狮历经数百年传承发展,凝聚了客家人的智慧创造,见证了家园的沧桑变迁。

  赣南客家人喜欢在春节期间燃放“添丁炮”,不仅仅是庆祝和祈愿“添丁添财”,更多的是要表达对躬逢盛世、国富民强、百业兴旺、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

  “世界最大客家梯田”——崇义上堡梯田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卓绝风景、满卷乡愁。2018年4月19日,上堡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10月6日,上堡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客家非遗,是历史也是文化,是艺术更是生活。这些工艺上的非遗、艺术里的非遗、舌尖上的非遗,你可以观其形、听其声、尝其味,还可以从中感受客家先民的喜怒哀乐和匠心传承。这些璀璨夺目的非遗,穿越古今,经历岁月沉淀,更加彰显出赣南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客家非遗,缤纷璀璨,活色生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游走在时光的脉络中,欣赏地域文化瑰宝——赣南客家非遗。(记者曾艳/文 记者李传材 吴悦 通讯员赖联明 曾刘洲 李敏清 肖芳珠/图)

[责任编辑: 黄春华]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