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风情

石城客家土灶

来源: 赣江源石城客户端
2023-10-18 16:18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行走在石城县客家乡村,偶尔能见的客家土灶,是昔日人们生火做饭的重要工具。那袅袅炊烟就是从这里升起,自然的美味也从这里弥漫。

  说起土灶,那是客家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在那缺煤少电的年代,煮饭烧菜都要靠土灶。土灶多用泥坯或砖块砌成,高一米二左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主要由灶口、灶膛、灶台、灶体、烟囱构成,灶台台面一般用石灰、水泥抹平,连着烟囱一直穿过屋顶伸向天空。

  客家人砌灶很有讲究,都要选择良辰吉日,并请手艺好、有经验的老泥瓦匠来砌。老泥瓦匠砌灶,灶台省柴聚火,煮饭速度快,烟囱出烟顺畅。土灶建成后,要进行“热锅”,一方面是检验土灶质量,另一方面是亲朋相聚。土灶用上七八年后大部分都要翻新,拆下来的旧砖坯因长期烟熏火燎,捣碎后施到田里是上好的庄稼底肥。

  土灶大小视家庭人口多少而定,最常见的是三眼灶,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外加一口小深锅,灶门前常备火钳、火铲、拨火棍、吹火筒等辅助工具。除大锅用于日常煮饭炒菜外,其他两口锅平时用烧火时的余温热水,用作洗脸、洗碗等。

  土灶取火主要靠木柴,柴有木柴与草柴之分,砍柴也成为农村的日常农活,所以谁家储备的柴火多,就会被公认这家人更勤劳。而土灶生火看似简单,其实添柴、点火等也有技巧,不然弄得满屋浓烟、灰头土脸。

  土灶做的饭菜香甜可口,就会想起灶台前母亲忙碌的身影,通红的火焰映红母亲脸庞,那饭香飘进鼻腔、菜香回荡味蕾,更映红了我们儿时的笑脸,尤其是木甑蒸饭的特殊口感,让人感觉无菜饭也香。

  土灶在客家也称作“老虎灶”,大概是依照土灶形状而得名。细细地打量,灶口如同虎口,席地而卧的灶体,如同虎踞的造型,长长的烟囱冲出屋顶直指苍穹,就好像老虎的一根尾巴。

  客家土灶不仅用于做饭,还是家庭保护神的象征。灶壁墙上设灶君堂,灶君又称为灶王或灶神。据说,灶君是财神爷和幸福神,所以人们对其十分信仰和尊敬。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人们就会上香供奉,特别是逢年过节要用供品香烛祭祀灶神,成为客家农村一道民俗文化。

  农村土灶也是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幸福指数的晴雨表。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炒花生、做糍粑、蒸肉丸、磨豆腐……灶头总是最忙碌的场所。看着灶膛内升起熊熊火焰,屋顶上升腾缕缕炊烟,厅堂里洋溢欢声笑语,温暖的灶台,总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如今,电气化让农村厨房更加高效便捷,土灶逐步退出生活的舞台,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记忆中的土灶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怀念,承载着人间烟火、亲情牵挂和浓郁乡愁。(陈钰芳 周延平)

[责任编辑: 彭璐]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