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风情

煮碗

来源: 赣南日报
2023-08-07 10:02

  在赣南农村,有一种待客礼节叫“煮碗”。也许没有经历世事的年轻人,不知道“煮碗”是什么意思,但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每当逢年过节家里来了亲戚、贵客或新女婿上门,女主人都要精心地煮上一碗烫皮丝,碗面上要放些腊肉、炸豆腐,并特意添上几个鸡蛋,这种款待客人的形式就叫“煮碗”,这一客家习俗在信丰、安远、龙南等地尤其盛行。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口占95%以上,被誉为“客家摇篮”。千百年来,客家后人在赣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产生活中,磨砺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精神,创造了浓厚丰富的客家文化,既秉承了中原人豪爽大气的性格,又形成了艰苦奋斗、勤劳善良、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

  “人情到,禾种粜”。这句流传千百年的俗语,是赣南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真实写照。此话的意思,以前,是当收到亲戚朋友家娶媳妇、嫁女儿,生了孩子做满月酒,盖房子做圆工酒等喜帖时,家里生活再穷再苦,砸锅卖铁也要凑钱随礼去喝喜酒;若家里来了亲戚与贵客时,女主人变着法子也要弄几个下饭菜招待好客人;实在没办法了,哪怕变卖了来年春耕播种的稻种,也要做好人情,决不能失了面子。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清苦,市面上很少有面条、粉干等副食品卖。若家里来了客人,农村人劳作忙,一般要到下午二点多钟才能吃午饭,客人走了远路又饥又渴,家里一时又拿不出好东西招待,女主人便会抓几团汤皮丝配上腊肉、鸡蛋“煮碗”招待客人,算是打个点垫垫肚子,既方便又客气大方。久而久之,这种“煮碗”招待客人的习俗便代代流传下来了。每当稻谷收成后,乡亲们便会加工好大米,然后用清水泡好,石磨推好浆,做成一簸箕一簸箕的烫皮,放在门坪的竹搭子上晒成半干后,收回切成线条均匀的烫皮丝卷成团,再放到竹搭子上晒干,然后用塑料袋包装好,过时过节招待客人。乡亲们节俭惯了,家里放养的几只鸡鸭下了蛋也不舍得吃,一部分要提到圩上卖了换些油盐酱醋,留下部分放到罐子里积存起来,用于“煮碗”待客。以前客家人在杀了年猪后,会留下成十斤晒成腊肉挂在二楼的房梁上,平时自己不舍得享用,家里来了亲戚、请了木工、泥工或裁缝师傅时,女主人便取下腊肉切几片“煮碗”招待客人,也会用腊肉烧油炒大蒜、辣椒下饭。

  “煮碗”是客家人待客的高礼节。客家人向来讲究面子,若外公外婆、舅公舅妈或姑姑姑丈来家里做客,女主人很看重亲情,会热情大方地“煮碗”款待;如果新女婿陪女儿上门,丈母娘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一定要放上四个鸡蛋煮一个丰盛的“碗”给女婿女儿吃。

  在乡下,“煮碗”接待客人是很讲究礼数的。女主人要看客人多少,人多时一般每人煮一小碗汤皮丝,碗面上会放两个鸡蛋、两片腊肉或炸豆腐;人少时或内亲来了,主人就会给每位客人用大碗盛上汤皮丝,放四个鸡蛋,还会多放几片腊肉,有条件的也会放几块油炸鱼。主人热情待客,而客人“吃碗”时则更要懂礼数。主人煮好“碗”端给客人面前,会笑容满面地劝客人要全部吃完,不懂礼数的客人若真的全部吃掉了,在主人心里就会烙上一个“不懂礼节、冇规冇矩”的印象。一些长辈或吃百家饭的匠人都很懂礼数,他们会根据“煮碗”的鸡蛋数量,在“吃碗”前会自己再备一个碗,用公筷夹出一点烫皮丝和鸡蛋到自己碗里,客人一般只吃一个鸡蛋,最多也只能吃两个。席间,主客双方热情相待,客气礼让,其乐融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老百姓不愁吃穿了,家里来了客人再也不用这样“煮碗”了。如今,“煮碗”虽发生了变化,但客家人热情好客品性一直没有变。(郭迪善)

[责任编辑: 彭璐]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