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红色之旅 > 红色记忆

元帅与周篮嫂

2022-11-16 10:27    来源: 赣南日报-客家新闻网

  在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陈毅同志旧居,刘士华带领孩子们诵读红色经典篇目。(资料图片)特约记者吴寿生 摄

  一片一片薄纱似的白云,跟在如骏马奔腾的云团后边缓缓飘动,纯净得使辽阔的穹空越发蓝得透彻。

  在逶迤苍茫的油山脚下,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村小组有一栋典型赣南客家农家小院,土木结构的青瓦房,门额题匾上“陈毅同志旧居”6个大字熠熠生辉。

  一座红色民居,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种党心与民心的凝聚。

  

  寸寸红土地,遍洒英雄血。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西方军总指挥、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被敌军炮弹弹片击中右大腿,导致坐骨断了,许多碎骨留在体内,痛得厉害。

  在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的一天,专门赶到瑞金云石山国家医院看望陈毅的周恩来,下令打开已经包好的X光线机等器械,把手术器械拿出来,给陈毅做了手术。

  时任少共赣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后来回忆,因当时条件限制,手术只取出了少许碎骨头,加上红军游击队缺医少药,陈毅的伤口始终未能痊愈,行动极其不便。

  193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乌云密布,薄雾笼罩着山峦,细密的雨线扯满了天空,梅岭山岭上一片泥泞。几名红军游击队员用担架轮流抬着陈毅,翻过山峦,跨过深谷,来到油山脚下的大余县池江镇彭坑村后龙山,搭起了草棚,将陈毅安置下来。

  彭坑,是赣粤两省的交界点,周边山岭逶迤,森林茂密,群众基础好,既便于陈毅指挥游击斗争,又适宜他养伤。

  夜幕降临,月亮悄无声息地挂在树梢上,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早已沉浸在睡梦中。月光下,彭坑村秘密交通员周三娣,和她的丈夫、当地党组织地下联络员刘汉光,爬上后龙山,前来探望陈毅。

  一进草棚,眼尖的周三娣眼瞅一个叫“老刘”的人(当时陈毅的化名),大腿肿得像个冬瓜,腿上的伤口化了脓。两名游击队员正用一条纱布,抹上万金油后,穿过他腿上的洞口,来回清理伤口。

  就在那一瞬间,周三娣的心猛地一缩,大声说:“这位同志哥脚伤得这么重,住在这潮湿的草棚里,哪能养好伤?还是搬到我家去住吧!”“不行、不行,那会给你家带来很大危险的。”陈毅忙不迭地摆手。

  周三娣心里何尝不清楚,如果被敌人发现,不仅“老刘”有生命危险,她和家人也会惨遭敌人杀害。但一心向党的周三娣夫妇,毫不犹豫地将“老刘”接到家中存放粮食和农具的阁楼里隐居起来。

  周三娣的次子刘士华用手指着阁楼前部的窗户说:“这是我父亲特地装的安全通道。你看,从这里能看见门前的进山路,侧边有边门,一旦敌人进屋,陈毅便可在阁楼放下木板桥,快速转移到后山的森林中躲藏起来。”

  周三娣家阁楼的这扇小小窗户,从此让彭坑村有了说不完的红色故事,有了鲜红的底色。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正如刘伯承所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群众,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

  从陈毅到彭坑那天开始,周三娣天天提着一只篮子,以上山打猪草为名,给陈毅送去油、盐、菜、饭等。若是遇上开会,她就守在草棚外,边打猪草边站岗放哨。

  1936年端午节那天,天下着倾盆大雨,周三娣用那只竹篮盛了一篮粽子,蹚过涨满了水的小溪,穿过密密丛丛的树林,来到后龙山。看到周三娣冒雨送来一篮粽子,陈毅感动地说:“大嫂,请你把正名告诉我,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也好来看望你呀!”周三娣笑着说:“我从小就没有取过什么大号,小名就叫三娣,就叫我周三娣吧!”

  陈毅风趣地笑着说:“闹革命嘛,男女平等,你也该有个名字啊!”周三娣笑着说:“好是好,只是我是童养媳出身,没读过书,扁担倒在地下才认得是个一字,有劳你给我取个名字吧!”陈毅想了想道:“大嫂天天用篮子给我们送饭,我看就叫周篮吧!”从此,周篮就成了周三娣的大名,陈毅和红军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刘士华说,陈毅经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母亲讲革命道理。一天傍晚,他母亲对叹气的陈毅说:“老刘,你们这样在山沟里钻来钻去,东躲西藏,吃穿都成问题,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历史笔触记录了陈毅元帅与周篮的对话:“你别看我们现在蹲在山沟里,但是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一点星火要烧红万里江山,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若干年后,周篮回忆说:“陈毅元帅讲一次,我心中那灯,就拨得更亮!”刘士华想象得出,当年他母亲对革命必将获得胜利而充满信心的样子。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周篮虽不是共产党员,但她相信“比天还大的真理”——共产党是穷苦百姓自家的党,是让贫苦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党。

  血脉相连、命运相依。陈毅住进周篮家后,她就寻思着如何尽快治愈陈毅的腿伤。那时,因国民党军严密封锁,红军游击队医疗用品极度匮乏,碘酒、红汞都难以找到,更谈不上抗生素了。一天,本村的一位老太太告诉周篮,有一种土名叫细角皮的草药治疗枪伤很有效,不妨试试。

  赣南的山区山高路陡,羊肠百转,地窄路狭,十分难行。周篮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遇到陡坡要弯着腰,一步一步往上爬,一不小心,就有摔到山沟里的危险。

  风天、雨天,周篮拎起镐头和竹篮,用脚步丈量着油山的沟沟峁峁,没明没黑穿梭于油山的黄黑峁、走马峁、老坟峁、并肝峁的崖壁上挖草药。周篮的双手在爬山峁时不知磨破了多少次,又脱了多少皮,流了多少次血……穿的鞋子穿不了七八天,鞋底就磨烂,脚趾露出来,刺痛如刀割。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在树下躺下睡一会儿……

  每次采药回来,筋疲力尽的周篮顾不上吃饭,就一头钻进厨房,把草药熬制成药饼,给陈毅熏洗和包扎伤口。

  十天半个月下来,周篮消瘦了,腰痛放射到腿部,陈毅心里委实不忍劝道:“周篮嫂,你就莫去了,我的腿伤慢慢治吧!”周篮真诚地说:“同志哥,不治好你的腿伤,你如何去带领红军游击队员去消灭‘白狗子’,让老百姓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哟!”

  时光无言,绘就恢宏的人民群众与党血肉相连的史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陈毅的伤口慢慢愈合了。陈毅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赞扬:“周篮嫂,你没用一滴红汞、一块纱布、一粒抗生素,就把我的腿伤治好了,你成了一位高明的医生啰!”周篮憨厚地笑道:“你也别夸奖我,我是试着干的呢!”

  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靠的就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以心系群众、植根群众为初衷,是当年留守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能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厚实根基。

  中央苏区沦陷后,国民党军对红军游击队军事上实行大规模的“清剿”“搜剿”,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在政治上实行严密保甲制度,实行“十家连坐法”,妄图把红军游击队打死、困死、饿死。

  以人民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党的初心,也是人民军队的初心。

  在敌人“清剿”最严峻的时刻,游击区的群众进不了山,红军游击队断粮了。队员们始终严守铁一般的纪律,春天挖竹笋,夏天摘杨梅,秋天吃野菜,冬天找山果,吃光了野菜,就吃野猪屎,避免了人民群众不必要的牺牲,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军民关系坚如磐石。

  无往不胜因有“魂”,无所畏惧因有“根”。这“魂”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这“根”就是真心实意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

  是什么原因让人民群众义无反顾支持红军游击队,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人民群众的回答是:“红军游击队把百姓当成重生父母,我们更要想方设法支援红军游击队,舍生忘死掩护红军游击队。”敌人封山封坑、移民并村,人民群众便利用初一、十五开禁日上山打柴的机会,带些粮食、盐、咸鱼,在深山里到处丢,让红军游击队去拾。

  陈毅同志旧居前的纪念小广场有一尊石雕猪,见证了周篮嫂智助陈毅脱险的故事。

  一个傍晚,夕阳西下,陈毅坐在屋后的一棵桐树下看书,周篮坐在房前洗衣服。突然,周篮瞅见十多个国民党军士兵进了院子,说时迟,那时快,周篮急中生智,赶紧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棍,起身追着房前的一头猪边打边大声叱骂:“你这只瘟猪仔,还不赶快回猪舍,这么多老总来了,会把你打死的。”陈毅听后心领神会,起身悄悄攀爬到了后山藏了起来。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共产党人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战胜敌人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山高水长,不改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赤子之心;斗转星移,不变的是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如磐信念。

  那段时间,为安全传送情报,周篮每次把情报藏在发髻里传递,后因叛徒告密,这个办法不能再用了。恰在此时,周篮掉了颗大牙。于是,她将情报拆成几份,塞进牙缝里,多次瞒过了敌人的搜查。一次,大余县地下交通站的地下交通员将一份重要情报交给周篮,要她速给陈毅。

  情报有好几页纸,周篮着实犯了难,牙缝空隙小,塞不进去。这可怎么办?

  正当周篮心急如焚之时,看到一路跟着她的老黄狗,她灵机一动,巧妙地把情报绑在黄狗肚皮下。黄狗似乎懂得主人的心意,跟着主人通过了一道道关卡。陈毅拿到情报后慨叹:“周篮嫂,你家的老黄狗是很好的‘通讯员’呢!”

  一个个“周篮”将生死置之度外,为红军游击队智送情报、枪支弹药的生动故事,串起来就是一部部直击人心的党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史诗。

  隆冬的赣南山区,朔气逼人,冰冷刺骨。风雪中,周篮沿着冰雪山路,深一脚浅一脚,从池江往彭坑赶去。周篮将子弹绑在身上,用厚厚的棉袄遮住,连续闯过了圩内外敌人设置的几道关卡。当她走到小汾坑口桥头时,看见国民党军士兵正在对过关卡的群众逐个搜身,她的心跳随之加剧。

  这时,眼观六路的周篮,目光盯上了哨卡右边的高坎,便缓步来到哨卡右边的高坎沿蹲磨。当国民党军士兵叫她过去搜身时,周篮故意使劲地蹬松了坎沿,坎沿顿时崩落,她身子就势往右边一歪,哗啦一声,滚到河里。周篮浑身挂着水和冰凌爬上岸,国民党军士兵见状戏谑地哈哈大笑起来,挥挥手示意让她快走。

  当冻得瑟瑟发抖的周篮赶到游击队营地,脱下湿棉袄,解下绑在身上的子弹时,战士们的眼眶湿润了,有的队员脱下外套让她披上,还有的队员生火让她取暖。几名游击队员举起拳头向大山宣誓,有了周篮嫂这样一心向党的人民群众,就不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当年,正因为有无数像周篮这样的人民群众,尽其所能地支持红军游击队,才使得坚持在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与多我数十倍的敌人斗争整整三年之久,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这是在胜利和苦难中提纯的信仰,这是在奋斗与牺牲中砥砺的精神。红军游击队就是用这样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毅从池江率部开赴前线抗日……

  岁月流转,真情永恒。在陈毅的心底,始终未忘记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始终心心念念着那位周篮嫂。

  1962年初春,北京。在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七千人大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在家里宴请来自当年赣粤边游击区的大余、信丰和南雄等县负责人。在听了大余县县长的汇报后,陈毅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回去时替我带200块钱去还债。我欠这个债一定要还。共产党是讲信用的,有借有还。”

  县长一时被弄糊涂了:“不知您为什么要还债,还给谁?”陈毅说:“我欠周篮嫂的游击债。”“周篮嫂?”县长把随身带的全县老革命同志的名册仔细翻看,没看到周篮的名字,便问:“周篮住在哪里?”陈毅说:“她就住在池江圩对河靠近油山的山坑里,单家独屋。”

  听了陈毅充满深情的讲述,县长内疚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回去后,我们一定认真查找。”

  大余县县长回到大余后,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终于找到了周篮。当周篮知道当年的“老刘”,就是如今的陈毅元帅时,泪流满面,激动地大声喊道:“好!好!我就晓得,我们百姓自家的党,是不会忘记老百姓的!”

  后来,大余县政府把周篮当年给红军游击队送饭用的旧竹篮送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毅得知找到了周篮后,非常高兴,托人给周篮带来口信:“请你选择适当时机,前来北京家里做客,我一定热情招待你。”

  秋末冬初的赣南山区,褪去了青翠的外衣,转而展现出一种斑斓之美。在起伏异常柔和的山岭上,苍翠的绿色渐渐变成深秋的金黄。

  行走在盘旋的山道上,走进一个又一个红色山村,时光的闸门徐徐打开,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再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空中回荡着陈毅的朗声吟诵:“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诗为心声。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赣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援和保护红军游击队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全中国,深深刻入了中华儿女的心中。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穿越百年风风雨雨,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靠的是亿万人民的拥护支持!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宋海峰)

[责任编辑: 彭璐]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