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红色之旅 > 红色记忆

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在中央苏区的峥嵘岁月

2022-11-16 10:27    来源: 赣南日报-客家新闻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骨干。任弼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被誉为“布尔什维克组织家”

  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常委任弼时率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瑞金。

  到中央苏区后,任弼时负责中共中央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亦称赣南会议)和“一苏大会”的筹备工作。这两次会议的筹备和召开,是在战斗频繁、交通困难和物资匮乏的条件进行的。任弼时从指导选举代表,组织文件起草,制定法规,到安排党政军人事,甚至确定具体会址和会期等等,付出了大量心血,被代表们誉为“布尔什维克组织家”。回忆任弼时时王震说:“您以布尔什维克组织家和教育家的高度热情,把我们出席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团化为一个训练班。”

  任弼时十分重视并推动了苏区党的组织建设。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他认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与群众的连环”,“建立健全党的支部的工作,是党在组织工作中最中心的战斗任务。”同时,任弼时还十分重视培养党的各级干部,强调要为干部创造学习条件。1933年3月,中央苏区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任弼时亲任校长,并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教学工作。

  一心为民的忠实情怀

  任弼时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任何英雄好汉离开了群众,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工作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工作中始终注意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

  不论在任何紧张的战斗、行军过程中,只要有几分钟的时间,他就要做调查工作。他总是要和当地的农民闲叙家常,了解农民疾苦;对红军战士、炊事员、饲养员、担架员嘘寒问暖,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生活。

  任弼时还经常抱病深入到苏区各省、县、区甚至基层支部去检查工作。发现问题,他就和大家一起研究解决。

  曾任任弼时秘书的王恩茂后来回忆说:“任弼时有非常好的民主作风、充分的群众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喜欢听取来自群众各方面的意见,就是一些不好的意见、反对的意见,他也愿意听。”正因为这样,“干部和群众有什么话,总是愿意给他讲”。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坦荡襟怀

  任弼时襟怀坦荡,热情诚恳,既敢于批评别人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又严于解剖自己。他认为:“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不会破坏领导人和领导机关的威信,不仅不会妨碍工作纪律之执行,而且恰恰是在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中,用自我批评的态度揭发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纠正这些错误之后,才能使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巩固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威信。”

  任弼时到中央苏区后,认为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不重视理论,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理论教育,错误地指责毛泽东是“狭隘经验论”和“事务主义”。后来,当任弼时发觉自己的错误时,他坦率地不止一次地作自我批评。在延安整风时,他说:“在苏党大会中,提出了狭隘经验论(似乎还有红军中游击习气)。我对于中央指示及狭隘经验论是完全同意的,这也就成为大会中心领导思想。”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他又深刻反思:“听说他反对本本主义,所以(我)对反经验主义很合胃口。党大会政治报告是稼祥写的,组织报告是我写的,搬了许多教条。”

  1933年5月,任弼时离开中央苏区,到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至此,任弼时在中央苏区工作生活了两年多时间。这期间,任弼时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勇挑重担,奋发工作,充分彰显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与使命。叶剑英元帅对任弼时高度评价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陈安 钟燕林)

[责任编辑: 彭璐]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