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红色之旅 > 红色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南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022-11-09 11:03    来源: 赣南日报-客家新闻网

党史中的赣州

  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南跟全国许多新解放地区一样承受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经济震荡。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影响仍在继续。1949年,大米、棉纱两次价格大涨,平均涨幅达3.74倍。为了遏制涨价风潮,控制市场,赣南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生产。

  1949年11月,赣西南行政公署发布银字第一号布告,要求使用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严禁流通使用买卖银圆与金银,开展拥护人民币、拒用银圆的宣传活动,坚决打击投机倒把、扰乱市场行径。赣南各地还查封了银圆黑市,发动群众开展揭露敌对势力和奸商发行假票破坏金融市场的活动。设立假票识别所,结合行政管理深入开展反假票的斗争。这些举措严厉打击了非法金融投机活动,使人民币迅速进入市场流通。同时,通过组织货源、适时抛售物资、组织货币回笼等手段,打击商业投机活动;加强市场管理,实行工商业登记和牌价政策,有效稳定物价,规范市场秩序。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1950年3月,政务院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根据中央部署,赣南在统一财政收支管理上,实行了三项统一措施,即统一公粮管理,各级粮仓无命令不得支付公粮;统一现金管理,所有税款及其他财政收入,按规一律当月入库,各企业、机关、部队和合作社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外,其余一律交由国家银行统一管理,所有经费均由银行划拨;统一国营贸易计划,加强对国营贸易的领导,在各县设置粮食、百货、土产分公司,强化对粮食、棉花等物资的调运工作。此外,还在节约支出、整顿收入、加强税收、推销公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1952年,赣南地区物价首次出现回降并日趋平稳。

  由于赣南地处山区,农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工业几乎空白,交通不便,商业萧条。赣南各级党委、政府在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同时,展开了建立国营经济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完整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实行原机构、原职、原薪政策,监督生产,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按照“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0年,全区建立有18家公私合营的商业企业。在工矿业、手工业方面,经过普查登记,初步改善劳资关系和师徒关系,规范矿山开采,促进生产发展,逐步将分散经营的手工业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率。经过调整,1952年,原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大部分纳入国营经济,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同时,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农业服务的方针,全区建有大小电厂7个,农具制造工厂15个。据不完全统计,到1952年,赣南地方国营厂35个(除省营外),合作社营厂70个,公私合营厂7个,工业总产值10296万元。

  1951年5月25日,设在赣州市(今章贡区)营角上沙帽井的赣西南人民造纸厂建成投产。图为赣西南人民造纸厂开幕典礼合影。(资料图片)

  1952年,全区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方针,通过提供贷款、原材料,组织来料加工等多种方式,支持和发展私营工商业。为复苏和活跃市场,扩大城乡交流,全区建立整顿合作社组织,成立分区合作总社3个,县、市供销社11个,基层社134个;组织形式多样的物资交流会或商品展销会,1952年10月,赣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区性的物资交流大会,成交额达1081亿元(旧币)。

  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1950年初,中共赣州地委发出《关于当前工作的简要指示》,要求各县(市)明确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7月,赣州专署编制1951年下半年至1952年的《赣州专区生产建设积累资金计划纲要》,对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水利建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发展合作社、积累资金等方面提出计划要求。从1950年到1952年,赣南各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赣南各级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季节性互助组和常年性互助组,逐步推动农民劳动互助,提高劳动生产率。1950年,提出“以防洪为主,兼顾防旱”的方针和“以工代赈”发放无息贷款扶助的政策(每处工程贷给大米1000公斤,秋收后由受益农户偿还),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全区新修大小水利工程5.61万座,受益田达152.68万亩。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推广良种、改良农具、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增施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推广工作。1951年,赣县、南康等县成立良种普及委员会,进行水稻良种普查,并组织农民进行田间选种。1952年8月,江西省农业厅在赣南设立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试验站)140个,引进“南特号”“赣农3425”“赣南早”等水稻品种,推广“耕牛防疫注射”保护耕牛。还推广新型农业机械“江西水田犁”,扩种二季晚稻和冬季油菜,组织大搞“三光(即田塍田坎铲光、禾蔸挖光、杂草禾蔸烧光)灭虫”,提倡冬浸田深水灭蛹,多途径增辟新肥源等,这些对促进农作物的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

  同时,各地结合支援抗美援朝等运动,在农村开展大规模的爱国丰产竞赛运动,全区17县1市,有43个乡1629个村184户喜获丰收,涌现周传全、杨志标等生产劳模1496人,其中特等劳模51人。

  从1949年到1952年,在党的领导下,赣南人民用了三年时间,迅速医治了战争带来的经济创伤,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任务。1952年底,全区国民生产总产值4.8亿元,比1949年的2.22亿元增长72.44% ,三年年均递增19.92%;社会总产值6.07亿元,比1949年的3.71亿元增长52.84%,年均递增15.19%。赣南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谢晨 李春媚)

[责任编辑: 高忠媛]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