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如卷席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一部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军队在党领导下靠谋略屡屡克敌制胜的发展史。
第一次“围剿”的失败,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朱毛决非等闲之辈!”为了不给红一方面军以喘息机会,仅隔四个月,也就是1931年2月,蒋介石就对红一方面军发动第二次“围剿”。这时,红一方面军的人数,比第一次反“围剿”时还少一些,只有3万多人。
国民党军鉴于第一次“围剿”时因轻率冒进而遭到惨败的教训,将其作战方针由“长驱直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形成了西起赣江、东至建宁700里长的弧形包围圈,由北向南朝中央苏区压来。
面对蒋介石“二十万军重入赣”的险恶形势,毛泽东是“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镇定,仍采取第一次反“围剿”时的打法,实行“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找敌方在行进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打,各个击破。
先打哪路?在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管子·制分》中说的“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暇则神。攻坚则暇者坚,乘暇则坚者暇”来统一大家的思想,其意是说:用兵的一般道理是,打强点会碰钉子,一时难以取胜,打弱点易于速决和成功;攻强点攻不下来,弱点就会变成强点,攻弱点成功了,因为强点失去了友邻,也会变成弱点。
毛泽东“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意见终被大家接受。随即,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立即东移,秘密进入到赣中南东固一带隐蔽待命,准备歼灭王金钰部右翼进占富田一带的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和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
在等待歼敌的日子里,红军各部积极求战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但毛泽东、朱德清醒地看到,敌军在富田修筑有坚固的工事,如果强攻,火力不足的红军将付出巨大代价。毛泽东、朱德命令部队耐心等待,待王金钰部脱离工事后再在运动中待机歼敌。三军之事,莫成于密。在瞬息万变、残酷险恶的战场上,一密之失,误我资敌;一分之误,战机即失,没有密战之胜就没有战场之胜。
初夏时节,行走在东固一带的乡村,远远望去,一派生机盎然:炊烟起于茅舍,犬吠呼应鸡鸣,三三两两荷锄的、挑担的农夫行走在田埂,与富田地区的乡村没有什么两样。
凝视山村的路口,仿佛看到了当年苏区群众站岗放哨、盘问来往行人的场景——当年,各村赤卫队、儿童团严密封锁消息、主动侦察、捉拿小股敌人侦探。
红军在东固待敌的20多天里,近在咫尺的敌人变成了聋的、瞎的,红军秘密集结的消息始终没外漏,创造了保密就是保胜利的奇迹。赣江之水奔流不息,诉说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历史。
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了。5月12日,王金钰部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和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离开富田,分两路向东固地区进犯。此时,毛泽东脑子里似升起一颗信号弹,令从口出:红军主力从北面的郭华宗师和南面的蒋光鼐、蔡廷锴部之间25公里的空隙中隐蔽西进,钻这个“牛角尖”,突然以两翼包抄的方式攻击王金钰部的后背。
月亮从林中高高的树上洒下光辉来,整个世界被笼罩在一种柔白的光辉里。毛泽东骑着战马,猛挥一鞭,炭火般的战马长嘶一声,踏过碎石路,跨过恶石沟,直奔红三军军部而来。下马后,毛泽东即同军长黄公略一起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东固至中洞大道南侧还有一条小路。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毛泽东当即改令红三军沿这条小路秘密前进。这一西进路线的改变,对歼灭公秉藩师起了重要作用。
登上白云山,巨石和木头还在,战壕遗址还在。那载入史册的隆隆炮声,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第二次反“围剿”的首战,如今已成为一段经典的历史,为人们所铭记。
多少年后,公秉藩回忆当时的情景说,5月16日上午10时,当我率部抵达山坑时,红军突然从高山上猛压下来,仿佛飞将军从天而降,许多人被打死打伤,横倒竖卧在山路和两旁的田地上。一个1万多人的师,一下子就被歼灭光了。
炮火连天,硝烟滚滚,树倒枝折,乱石纷飞。在红三军歼灭公秉藩师的同时,红四军、红十二军与上官云相王冠英旅的战斗也打得正激烈。正在指挥作战的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和政委罗瑞卿发现,敌人准备派兵攻占红三十三团的一个阵地,企图从左翼包围观音崖,当即令师部特务连连长杨得志率部迅速抢在敌军前面攻占这个山头,坚决挡住这股敌人。
一支军队,挺起脊梁的不仅是武器更是军魂。在指挥战斗中,罗瑞卿左颊中弹,弹头从口腔飞出,满脸是血,但他仍坚持不下火线。在罗瑞卿的浴血指挥下,特务连迅速抢占了那个山头,敌军成崩溃之势。
时间回溯到5月17日上午,观音崖一带,全是狼奔豕突的敌军。乱枪声、脚步声、喘息声、枪支撞击声……“追!快追!”红军指战员如猛兽追赶群羊,又歼敌王冠英旅两个团。接着,担任迂回攻击的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一起,在富田歼敌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1个旅大部。
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的首仗——中洞大捷后,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乘胜向东横扫。5月19日在白沙截歼敌第四十七师1个旅的残部和第四十三师一部。22日在中村歼灭了前来增援之敌第二十七师近一个旅。27日攻克广昌县城,歼守军第五师一部。
建宁,地处闽赣边界,山峦起伏,地势险要。5月31日,红三军团、红十二军出敌不意攻克建宁,歼灭敌刘和鼎师3个团,缴获大批西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至此,第二次反“围剿”的终战在建宁完美收官。
5月31日的建宁之夜是胜利之夜、狂欢之夜。在红军将士的纵情欢笑声中,毛泽东铺开毛边纸,开砚提笔,以兴奋的心情挥毫写下了雄伟瑰丽的光辉诗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第二次反“围剿”是以弱胜强,各个击破敌人之典范,内线和外线相结合之典范,创造了红军战争之军事辩证法。
傍晚时分,月亮攀上枝头。我徜徉在白云山下当年的战场遗址,不禁慨叹,人民军队自诞生以来,长期处于装备差人数少的劣势状态,但缘何能屡屡“横扫千军如卷席”,答案就是剑不如敌,但剑法高于敌。
今天,我们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在强军兴军新的伟大征程上,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奋斗者胜!(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