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咸泉 一座盐城——写在会昌大盐矿发现52周年之际
一九七一年专门为宣传群众报矿贡献出版的图书。

依旧在流淌着的咸泉水。

地质队员向当地群众宣传报矿知识。 (资料图片)
当年909大队打出的第一口盐水井。(资料图片)
1970年3月30日,江西省地质局909地质大队在会昌周田盆地第一个钻孔探见了盐矿,从此开启赣南老区人民与盐结缘、追梦筑梦的壮阔历程。近期,笔者探访当年找到大盐矿的部分地质队员和会战人员,从他们饱含的热泪中,看到了那珍贵记忆中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个群众找矿报矿的经典范例
1969年初,为适应“备战、备荒、为人民”需要,909地质大队把找矿重心转向寻找关系国计民生的矿藏。找盐被列为重中之重。为加快找矿步伐,地质队学习苏区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的群众找矿报矿运动。
当时,一分队指派陈世扬率5位同志去会昌周田盆地进行踏勘,他们在地表调查时通过群众报矿,对流经盆地北沿桥塘大队田尾生产队(现为连丰村)小溪里的一泓咸水泉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地群众反映,这个咸水泉自古以来长年不竭,泉水有点咸味,下游农田秋冬没打霜却有霜花,用这里的水做不成豆腐,洗衣服有股黏糊糊的感觉,烧开水时锅底会结一层水垢……在下游浅灰色泥岩风化层中,调查人员还直接发现了岩盐结晶体和芒硝(霜花地)。调查组随即用十几天时间对周田盆地绘制了地质草图及一批地质剖面图,调查了四五十口民用水井,在取得18口泉井资料和58个水样化验单后,发现氯离子、钠离子超标达8倍以上。经综合分析,推测周田盆地有成矿、储矿的条件,深部有岩盐层存在的可能。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线索和推测都极具价值。
笔者重访了当年那条蜿蜒曲折小溪里的咸水泉,带着淡淡咸味的泉水如今依旧在翻滚、流淌。连丰村一对84岁的刘姓夫妇还记得当年乡亲们帮助地质队的故事,说他们是毛主席派来找盐矿的队伍。
周田大盐矿的成功发现,是群众报矿的经典故事,被全国许多报刊文章广为宣传,编入《踏遍青山》等影视作品,写进《霜花地与珍珠泉》等图书,对推动全国群众找矿报矿运动起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陈世扬同志因报矿工作成绩突出,被抽调至原地质部编辑《群众报矿小册子》,1970年10月1日还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国庆观礼台。
一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
五十二年前,909大队地质技术人员选择在会昌县周田老汽车站旁边一口含钠高的水井边布置钻孔,进行深部探测,很快实现了首钻见矿。
钻机班长凌庄保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令人激动万分的场景。1970年3月30日凌晨,凌庄保在415米处提起了钻具,当他看到乳白色的岩心,用嘴一尝有咸味后,马上高兴地大叫起来:“钻到盐矿了!”队员们立即沸腾起来,个个欢呼雀跃。时任钻探机长,现年83岁高龄的刘永山,回想起当年发现盐矿时的场景,竟然数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热泪长流……
909大队在党委书记翁盛林的带领下,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口号,迅速调集优质钻机,在周田盆地开展盐矿勘探大会战。职工们决心向大庆人学习,誓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盐田”,几十吨重的钻探生产设备全靠人拉肩扛,干部职工抢时间、争速度,拼命工作。钻机缺水,借老乡水桶挑;缺少搅拌机,职工跳到泥浆池搅拌。会战区各台钻机还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每台钻机都不甘落后。周田籍的钻探机长张林仔的家距离钻机仅几里路,他却极少回家,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他率领的钻机进度最快质量最好,他也被职工称为“王进喜式的劳动模范”。会战中他出席了全国地质系统英模表彰大会,光荣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909大队贯彻“高、严、细、实”四字方针,始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仔细、作风扎实”。经过16个月的大会战,完成钻探工作量21325米,化验样3434个,小矿体重砂样20个,实测剖面1100米,一万分之一地质精确测绘171平方公里,测井8736米。综合地质资料和数据,科学地计算出会昌周田岩盐矿储量达19亿吨,属特大型岩盐矿藏。该队还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周田地区岩盐矿成矿的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在红色盆地寻找盐矿的成功经验,打破“红层无矿论”,丰富了岩盐矿床的成矿理论,为全国多个省的地质局提供了寻找盐等矿种、矿藏的经验。当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都曾发表长篇调查报告,赞扬该队为“一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
一场轰轰烈烈的“三三O盐田”大会战
1970年4月初,在确认周田盐矿氯化钠含量达97%、发展前景可观后,江西省启动了“三三○盐田”大会战。省、地成立会战指挥部,任命赣州军分区司令员王进庭为总指挥,省直厅级干部康竣、赣州地区行署副专员王鲁光为副总指挥,从省属、地属机关单位、矿山和县里抽调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指挥管理体系,还在会昌、于都、南康等地组建了5个机干民兵连共计1000余人,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中来。江西省重工业局发出《关于909大队会昌周田盐矿地质工作安排纪要》,对探矿会战进行具体部署。
“三三○盐田”大会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指挥有力,调控到位,行动坚决。全体会战人员和地质工作者紧密协作,艰苦奋斗,打破常规,大胆革新,土法上马,从见矿到出盐只用了47天时间,结束了江西“无盐”的历史。至当年8月份已具备全年生产1.5万吨的制盐能力,并生产出食盐近千吨。
一代伟人毛泽东欣然批示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9月2日,毛泽东主席看到了江西省报来的在会昌县周田公社找到一个大型盐矿的喜讯,十分高兴,与汇报人员深情回忆当年苏区军民遭受反动派经济封锁、吃尽缺盐苦头的艰难岁月,称赞“这是件大好事,值得宣扬”。他欣然提笔批示:“江西找到了大盐矿,储量十九亿吨,可能还不止此数。印发全会各同志。”
毛主席的“九二批示”发表后,《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先后以“江西找到大盐矿是一件大好事”为标题,详细报道创造这一奇迹的感人过程和生动经验,《江西日报》还配发了社论《这是件大好事》。全省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激动万分,各条战线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为纪念毛主席的“九二批示”,周田“三三〇盐田”被正式命名为“江西九二盐矿”,并于当年10月1日在会昌周田隆重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命名”万人大会,点燃了老区人民激情燃烧的追盐梦。
1972年底,邓小平同志重访会昌时,特意亲临江西九二盐矿视察。他细致察看了第一口卤井和土法制盐等现场,叮嘱盐矿干部“要搞大点,多搞点”。临行时,还特意带了一小包盐,留作纪念。
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氟盐新城
弹指一挥间,五十二年过去了。
从一泓咸水泉,到短时间内建成江西九二盐矿,再几经曲折、开拓奋起,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会昌人民感恩奋进,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壮志豪情,不断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如今,在会昌周田、筠门岭间,崛起了一座占地6000多亩的新城——江西氟盐化工产业园。会昌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岩盐资源和萤石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江西九二盐业也发展成为集制盐、盐化工为一体的国有控股混合制企业,建成了年产70万吨真空制盐、30万吨离子膜烧碱、18万吨双氧水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西石磊氟盐材料有限公司集含氟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正呈蓬勃发展之势。氟盐新材料已经成为会昌县的首位产业,2021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正向千亿产业集群高歌猛进。
从一个群众报矿找矿,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再到一代伟人饱含深情的批示……五十二年,一泓咸水泉汇聚起了一座百亿产业园的崛起,这个关于盐的传奇故事催人奋进,在新时代继续书写新的传奇。(袁赣湘 钟振传 刘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