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益:舍命掩护战友撤离
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决然加入革命队伍中。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困,为掩护战友撤离,他一再拒绝战友的背负,忍着剧痛,滚落山涧,光荣牺牲,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矢志不渝跟党走的绝对忠诚。他就是兴国籍革命烈士陈俊益。
陈俊益,1911年5月生于兴国县西北良村山区的一户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他被迫失学,跟随父辈学习银匠手艺。不久,他加入“棍子会”(与农民协会融为一体),参与打土豪活动。1928年春,良村农民协会秘密成立,陈俊益任农民协会组长。随着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良村农民协会成立后不久便由秘密转向公开。其间,陈俊益参加了区农协组织领导的良村游击大队。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下井冈山,向赣南游击。红四军进入赣南后,良村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建立起公开的革命政权。不久,良村游击大队奉命编入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良村区革命委员会组建少年先锋队,陈俊益任队长。少年先锋队成立时只有六七十人,武器仅有梭镖、大刀、鸟铳等。在陈俊益的严格训练下,少年先锋队成为一支生龙活虎、勇猛善战的年轻队伍。四五月间,根据区委的决定,陈俊益率少年先锋队,配合良村游击队,取得了攻打龙冈靖卫团战斗的胜利。同年秋,经过血与火的历练,陈俊益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成为正式党员。1930年冬,陈俊益被增选为中共良村区委委员。
为支持中央红军第一、二次反“围剿”,陈俊益率少年先锋队在龙冈、东固前线活动。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陈俊益带领少年先锋队,积极配合中央红军取得了莲塘、良村两场大捷。经过两次实战的洗礼,良村少年先锋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枪支弹药也得到了补充,成了良村苏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1931年,陈俊益担任良村警卫连指导员。1932年,接永丰县命令,警卫连开赴藤田进行整编,改编为永丰独立团第一营第二连,陈俊益仍担任连指导员。5月,永丰独立团编入红军独立第五师,陈俊益在独立第五师师长萧克的带领下转战永丰、乐安等地。
经过在独立第五师历次参战的考验,陈俊益的优秀军事才能和素质被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发现和赏识。因此,独立第五师缩编时,陈俊益被调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工作。1933年7月,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以及江西边界武装斗争的实际,江西军区决定组建第四分区,陈俊益被任命为第四分区司令员。第四分区机关先驻赣县田村,后迁至白露、均村一带。分区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兴国、赣县、杨殷等县的地方武装,保卫紧邻赣州白区的这一块红色区域。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特别是1934年春后,兴国、赣县、杨殷等3个县的革命武装相继被调到前线,分区仅仅剩下了一个特务连,形势一天天变得紧张和险恶。在这样的情况下,陈俊益狠抓地方武装建设,对各县独立营给予必要的枪支弹药补充,重新组建了一些区乡游击队。在陈俊益的指挥下,两个多月来经历大小战斗数十场,敌人终究未能侵入苏区一步,赣县、杨殷两县苏维埃政府安然无恙。
1934年4月中旬,杨殷县独立营侦察员探得消息:逃亡地主、茶园乡靖卫团团总王鼎勾结万安县靖卫团数百人,即将从西洋山方向向杨殷县均村镇进犯。县委书记钟平立即向分区司令员陈俊益和兴国中心县委报告,并要求援助,同时集中了全县地方武装300余人,50多支枪,准备迎敌。4月18日午后,陈俊益率领警卫班风尘仆仆赶到均村镇,兴国中心县委从附近调去的几支赤卫队100余人也随之赶到。经研究部署后,4月19日清晨,陈俊益指挥部队开始向西洋山方向迎击。
当天上午9时左右,双方在两县交界的坪锡崠相遇,战斗立即打响。按预定计划,左右两翼部队迅速向敌后插入。负责正面攻击的县独立营抢占了制高点,一阵排射将敌人压回对面的山头上。不久,敌人重新组织兵力黑压压地从对面山头压过来,猛烈攻击独立营正面前沿阵地。由于敌众我寡,正面阵地即将被敌人占领。而左右两翼的部队还没有动静。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陈俊益拿起轻机枪,举枪向敌人扫射。子弹雨点般密集地飞向敌人,前进的敌人被暂时打退。而后,退下山的敌人又冲上来,子弹更加密集地向独立营正面阵地扫射。
突然,陈俊益右腿中弹倒下。敌人再次发起集团冲锋,受伤的陈俊益不得不命令独立营撤退。开始,陈俊益由县军事部部长李占春背着。由于敌人攻势凶猛,为了指挥部队尽快突围,减少部队伤亡,他强行从李占春背上挣脱下来,命令李占春:“不要管我,快点指挥部队撤退。”陈俊益的马夫、勤务兵又上来背他,被他断然拒绝:“你们快撤,要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为了不拖累战友,陈俊益毅然爬向路边的悬崖,义无反顾地跳入杂草丛生的深涧中。不幸的是,身负重伤的陈俊益被敌人发现后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