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客家新闻网 > 红色之旅 > 红色记忆

谢学琅:革命未捷身先死

2022-01-12 18:10    来源: 赣南日报

  他是赣南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共赣南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他,就是赣县籍革命烈士谢学琅。

  1901年,谢学琅出生于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坪内村大肚坑一个农民家庭。谢家世代以种田为生,兼卖些自产的竹木制品等,其父谢兴茂靠自己半生打拼,在田村圩盘下一家店铺取名“茂兴号”,开始涉足经营布匹、油盐、杂货等,谢家逐渐成为当地亦农亦商的殷实之家。谢学琅出生后,受客家人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其父从小就为他挑选名师、择校授业。1924年,其父又不惜血本,把他送到千里之外的上海工业专科学校读书,本希望他专心学业、刻苦攻读,学成之后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在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正是在上海求学期间,谢学琅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当地党组织领导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26年春,他在校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赣南早期的中共党员之一。同年,谢学琅在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赣县开展工农革命运动。

  1926年8月,谢学琅和朱由铿、陈赞贤在赣州城发起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赣州支部干事会,三人均任支部干事,分工各有侧重:朱由铿负责组织工作,陈赞贤负责“工运”工作,谢学琅负责“农运”工作。

  1926年11月,谢学琅等在赣州城发起成立了赣县农民协会,被选为农协委员。同时,他在家乡田村大肚坑建立了农民协会,发展会员30余人。为尽快把当地农民运动的革命火种点燃,谢学琅经常起早摸黑,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田村、白鹭等地找“泥腿子”们谈心,了解民间疾苦,宣传革命道理。他利用当地春节前后唱大戏的机会,公开登台呼口号、发表演说,宣传农村减租减息和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革命道理,号召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接着,他在田村附近各村先后成立了农协小组,带领农民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主张将土豪劣绅把持的义仓、公堂和寺庙的公田分配给无田的贫苦农民耕种。

  谢学琅在田村圩组织“农运”期间,经常将父亲“茂兴号”店铺里的油、盐、米、布等赊赠给贫苦农民。乡亲们对谢学琅“家财散尽为革命、关心疾苦为工农”的义举大为赞赏,夸奖他“是真正的革命者,是我们贫苦农民的贴心人”。他还注意在工作中培养骨干,秘密吸收“农运”积极分子刘英、刘燕太、刘椿光、谢良富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田村第一个党小组,使田村一带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1927年3月6日,江西工人运动先驱、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被国民党右派杀害,即震惊全国的赣州惨案。谢学琅闻讯后义愤填膺,奋笔疾书了一幅“你死我活,你去我来”的挽联,专门派人送达赣州城,表明了他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坚强决心。

  1928年初,谢学琅在万安县参加农民起义秘密会议时,其住所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为了摆脱敌人的追捕,谢学琅在跳楼逃脱时身负重伤,行走困难,被一位好心的群众碰见后,将其扶回家中,用一只大马桶罩住,侥幸躲过了敌人的搜捕。随后,地下党组织派人把谢学琅送回田村“茂兴号”,店里的伙计又连夜把他抬回大肚坑老家。因怕走漏消息,家人不敢到外地聘请名医为他诊治,只好由当地的土郎中秘密治疗。

  由于伤势严重,加上救治不力,最后病情恶化,谢学琅于1928年7月11日不幸逝世,年仅27岁。1983年,谢学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谢学琅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极其光荣而壮丽,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刘琦玮  马晓敏)

[责任编辑: 彭璐]
推荐新闻

 视觉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0797-812208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3016447号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NEWS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