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赣州的革命文化宣传
抗战期间在赣南出版的《正气日报》。

赣南人民奋勇抗击日军(绘画)。

当时的抗日宣传画(资料图片)。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赣州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革命文化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为广泛宣传抗战,深入动员群众,中共赣州市委以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动员委员会、赣县抗敌后援会宣慰工作团、赣县妇女指导处等抗日救亡团体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团结抗日进步青年,运用合法身份,组织街头宣传,慰问演出,出刊墙(壁)报,张贴抗日标语等;并要求有党组织和党员的地方,积极推动所在单位建立俱乐部,开办夜校、读书会,教唱抗日歌曲,举行时事座谈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介绍全国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形势。
不久,合唱团、歌咏团等纷纷组建。它们不但在本单位教唱抗日歌曲,利用节假日举办歌咏会,而且活跃在赣州城的大街小巷。有些合唱团到街头演出《打鬼子去》《保卫家乡》《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每到一处演出,前来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节目演完,观众情绪激奋,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各中、小学师生经常举行歌咏比赛,高唱抗日歌曲蔚然成风。此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时常在街道居民中举办的识字班、夜校上响起。
中共赣州市委还通过赣县抗敌后援会党支部,组织业余剧团排演爱国剧目,定期在赣州城轮流演出,同时组织剧团(社)上矿山、下农村巡回演出。如赣州学联宣传队、赣县抗敌后援会宣慰团在大余西华山演出了《七十七号兵站》《古城怒吼》《凤凰城》《塞上风云》等剧目和《最后一颗手榴弹》等活报剧。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赢得观众雷鸣般掌声。有些剧团和业余剧社还到沙石埠、王母渡、江口、田村一带巡回演出。这些抗战戏剧的演出,对唤起广大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抗战的舆论宣传,中共赣西南特委、中共赣州市委派党员到国民党主办的《动员旬刊》杂志做编辑工作,使这个刊物成为动员群众起来抗日的进步刊物。《动员旬刊》杂志通过不同方式,经常转载《新中华报》《新华日报》的重要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原则立场。
中共江西省委、赣西南特委驻赣州期间,许多领导同志经常为《动员旬刊》撰稿,进行抗日宣传。为揭露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内顽固派势力同南京汪精卫的阴谋,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1月,《动员旬刊》(第23期)发表题为《粉碎汪逆的卖国阴谋》的社论,在赣州各界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抗日进步书刊在赣州广泛发行。在赣州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时,中共赣州市委充分利用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的宽松政治环境,设立了赣州青年文化服务社,推荐延安抗大毕业生、中共党员吴越担任经理。服务社从桂林、重庆等地购进大量进步书刊,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并设立了专门的阅读部,供进步青年阅读,扩大抗日救亡的宣传。
抗战时期,国民党教育部第二巡回戏剧教育队(简称“剧教二队”)绘画干事朱鸣岗、徐枫、黄永玉,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江西区理事、版画家荒烟,漫画家张乐平、木刻青年赵延年等众多美术界人士先后荟萃赣州。他们满怀抗日救亡的爱国热忱,以画笔、刻刀为武器,宣传抗日,支援抗战前线。
为揭露日军飞机狂轰滥炸赣州城的罪行,“剧教二队”在中山公园举行《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宣传画展。观看画展的群众,有的悲泣流泪,有的义愤填膺。
荒烟在赣州举办了3次个人画展,并与梁永泰、吴忠翰联合举办了“世界木刻展”,为宣传抗日呐喊呼号。他的名画《末一颗子弹》,以锋利的三棱刀,刻画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直到剩下一人一枪一弹,仍坚持战斗的壮烈情景。
1943年,张乐平为赣州《画刊》画的漫画,形象地揭露了日军的罪行和汉奸的丑态。版画家余白墅则用木刻刀帮助张乐平刻板、制版,并在《画刊》上发表了《贫困》等木刻版画。赵延年创作的表现赣州钨矿工人生活的《负木者》等,以画笔、刻刀揭露侵略,鞭挞黑暗,鼓舞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赵延年后来回忆说:“40年代在赣州的几年,是我们一生中难忘的岁月。”(陈安)
党史中的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