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讲】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在赣南的传播
党史百讲
开栏的话: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永远热爱党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从今日起,市委党史办与赣南日报社联合推出“党史百讲”栏目,以满足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赣南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的需要,为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动力。
第一篇章 赣南革命斗争揭开帷幕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在赣南的传播
赣南山川秀美,物宝天华。近代以来,赣南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生产力十分落后。黑暗中煎熬的赣南人民,企盼着世道变革。
1919年5月,缘于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京政府卖国政策的五四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各界的声援,唤起一场浩荡激扬的全国性爱国运动。富有反帝爱国革命传统的赣南人民闻讯后积极响应,在先进青年学生的发起下,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
6月1日,赣州各中、小学生3000余人,齐集卫府里举行集会,发出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会后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沿途散发和张贴各种爱国传单,组织演讲团在大街小巷演讲。同时还深入到城郊的圩镇,向农民群众演讲,宣传爱国思想。宣传队在各城门口的城墙上用石灰水刷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勿忘国耻”等标语。
随后,赣州各中等学校成立了“赣州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油印小报《自由钟》,在青年学生中进行爱国宣传,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浪潮遍及赣南广大地区。
到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并没有停止。7月,赣州学联邀请商界、教育界的代表共同成立“劝用国货会”,发表抵制仇(日)货宣言,组成“仇货检查队”。特别是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抵制日货的正义斗争,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极大的恐慌,于是他们便在各地不断制造流血事件,威胁中国人民。
11月16日,驻福州的日本领事馆出动“敢死队”60多人,在福州街头无故行凶,制造了“福州惨案”。日帝的暴行,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随后,全国迅速响应,掀起一次全国性的反日高潮。赣州的学生也奋起声援。
12月15日,赣州各校学生在卫府里召开紧急大会,举行演讲,集会游行,集体罢课,声援福州人民。学生们在《罢课宣言》中痛声疾呼:“天祸中国,国是飘摇,日人既恃强占我青岛,……更派军舰迫我福州,以示其威。野心勃勃,大有得寸进尺之势。辱国丧权,莫此为甚。学生等不忍大好河山,为日本人所夺,又不忍优秀同胞,为日人奴隶,是以本爱国热情,奔走呼号,以期唤醒国人一致御侮……”
与此同时,学生们在赣州城内开展了检查和抵制日货的斗争。赣州商会作出抵制仇货决定,从12月26日起,各商店不得再办仇货入境。赣南各县抵制日货的斗争也迅速开展起来。赣南人民在掀起的声援五四运动、抵制日货的这场斗争中,不仅促进了赣南人民的觉醒,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促进了赣南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赣南的传播。
五四爱国运动前,赣南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外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缓慢。通过声援五四爱国运动,赣南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活跃了思想,从而推动了以宣传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和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当时,赣州的《商会公报》、《唯心报》开始刊登新诗和白话文体的短篇小说。在赣州知识教育界,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文化已经成为时尚。
当时,许多赣南进步青年不满足于在本地求学求职,纷纷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昌等地,有些还设法赴外国留学。他们在外地不仅学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影响下,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向赣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赣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兴国籍青年学生袁玉冰(后改名袁孟冰)是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共江西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五四运动期间,袁玉冰是南昌二中学生。1921年,袁玉冰发起组织了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改造社,并创办了《新江西》杂志。1922年8月,袁玉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京读书期间,经李大钊介绍,袁玉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新江西》成为向江西民众宣传俄国革命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新江西》的出版,在江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昌等地,均有发行。1923年,赣州、兴国等地也建立了《新江西》销售处,《新江西》杂志在赣南各地广泛传阅。除此之外,《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杂志和《帝国主义浅论》《共产主义ABC》《唯物史观》等马列主义书刊,也已开始在赣南先进青年中传阅。
较早在赣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邓子恢(福建龙岩人,是闽西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解放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到日本留学一年半,因家境不济辍学回国,1918年冬来到赣南崇义县杰坝墟其堂兄开设的“庆昌和”商号当店员学徒。此后,他用自己的工钱买回《向导》等许多进步书刊,不仅自己如饥似渴地阅读,还积极介绍给别的青年阅读。1922年他曾向陈独秀写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得回音。他并未因此失去信心,而是更加认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26年12月,他终于在崇义县经陈赞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1926年底,兴国县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的陈奇涵、胡灿、鄢日新、肖以佐等,于都县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邱倜、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李英,赣县在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学习的谢学琅,寻乌县在北京、上海、广东梅州等地学习的刘维鍔、邝才诚、古柏等30余位赣南籍青年先后在外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书籍寄回本地,广为传播。寻乌的刘维鍔等人在北京创办《寻乌》杂志,针砭时弊,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黑暗腐败。宁都县的连政公等人在上海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回县创办《孤灯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他们在赣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政治上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优秀分子,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赣南革命的火种,中共赣南地方组织和青年团赣南地方组织应运而生。(市委党史办供稿)